农历六月刚过,我们又踏入了一个新的“六月”——这个多出来的闰六月,恰逢蛇年,民间老话道:“最怕蛇年闰六月”。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
蛇年为啥偏偏“闰六月”?“闰六月”罕见吗?老话“最怕蛇年闰六月”到底啥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闰六月。
闰月因何而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王科超表示,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它实际上是遵循太阳和月亮运行规律所制定的,是一部阴阳合历。
所谓的阳历它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均年长是365.2422天;
而阴历则是以朔望月为基础,反映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一个朔望月平均周期29.5306天。
因此我们农历当中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是30天。
如果一年当中只有12个农历月,那么年长平均是354天,这要比阳历的年长少了大约11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寒暑颠倒的现象,春节有可能在夏天来过。因此中国古人想到了“置闰”的方法,通过每两到三年增加一个闰年的办法,使得农历的平均年长与阳历的年长相一致,而多出来的这一个农历月就是闰月。
闰六月由二十四节气决定
那么,今年的闰六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是“闰六月”,而不“闰五月”或“闰七月”?答案就在二十四节气之中。
二十四节气是“置闰”的一个重要规则依据。从立春开始,偶数排序的被称为中气,像夏至、大暑和处暑都是中气。其中包含大暑的农历月为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为七月,但是在今年的农历当中,农历六月之后的农历月,它只包含了立秋这一个节气,而不包含处暑,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称为闰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才被称为七月。这个“闰六月”从公历7月25日开始至8月22日结束,共计29天。
闰月现象每隔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且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闰六月”上一次出现在2017年,农历丁酉鸡年,下一次则出现在2036年,农历丙辰龙年。
闰月会对传统节日产生影响
闰六月还会对传统节日产生影响。
因为多了闰六月,传统的农历节日所在的公历日期相应地就会推迟,比如传统的七夕佳节,它今年的公历日期是8月29日,比去年足足晚了19天。2026年的春节就是2月17日,相应的公历日期非常晚,是近五年来最晚的一次。
专家介绍,增加闰六月后,今年农历乙巳蛇年的总时长,达到384天,比平年多了19天,这多出的一个月,就像给时间“打补丁”,确保农历八月依旧对应秋分,腊月依旧连着大寒,让四季和月份始终“对得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