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丰碑映初心 淮上英魂照千秋
千年古村迎蝶变传统村落项目正式启建
安徽青少年体育夏令营让孩子们“既玩又赛”
肥东东部新城核心区 “三管齐下”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下一篇4 2025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南山丰碑映初心 淮上英魂照千秋

记者 唐朝
 

星报讯 走进蚌埠市南山公园,环山步道旁的残存碑身静静矗立,斑驳的石痕间仿佛仍回荡着90年前长城抗战的枪炮声。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座淮河之畔的城市,正以其镌刻在血脉中的抗战记忆,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诗。

1933年的古北口战场,由蚌埠子弟为主组成的第17军第25师正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师长关麟征身先士卒,在抢夺将军楼的激战中中弹负伤;团长戴安澜率部死守龙儿峪,全团官兵在交叉火力下连续击退日军三次猛攻;帽儿山观察哨的7名勇士,在通讯中断后仍孤军奋战,全部壮烈殉国。

这场持续三昼夜的血战,全师伤亡约4000人,毙伤日军2000余人。战后,军长徐庭瑶将500余具烈士棺木沿铁路南归,蚌埠百姓迎灵时的悲泣,化作南山南麓陆军第17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基石。

与此同时,蚌埠的抗战烽火从未熄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淮中学进步学生组建“援黑队”北上抗日;1938年淮河阻击战中,第51军、第59军在淮河北岸与日军展开滩涂拉锯,让日军付出3000余人死伤的代价;1939年,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淮上,在板桥集反“扫荡”中创造华中敌后首次击落日军战机的战绩,3个月内毙俘日伪军2000余人,用平原游击战的胜利点燃希望之火。

1945年9月24日,蚌埠二马路原汪伪省政府礼堂内,日军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投降书上签字,68234名日军缴械投降。蚌埠市民敲锣打鼓捣毁南山神社,花鼓灯艺人即兴编唱“鬼子掏阴沟”的民谣,记录下侵略者低头的瞬间。1946年10月,南山之巅的抗战胜利纪念碑落成,与此前修建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遥相呼应,成为这座城市重生的精神坐标。

如今,南山的丰碑早已融入蚌埠的城市血脉。胜利路上车水马龙,胜利旅社见证着和平年代的烟火,而古北口七勇士的事迹已载入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记忆。80载岁月流转,淮河依旧奔腾,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抗日将士,那些为救亡图存奔走的身影,早已化作这座城市坚硬的脊梁。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