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基孔肯雅热”
图片新闻
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党群议事会聚焦“一老一小” 共绘民生幸福图景
阜阳红色文化赋能中职德育实践路径
3上一篇 2025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阜阳红色文化赋能中职德育实践路径
——以徐淙祥祖孙三代种粮实践为例
范晓云 刘德玉 于昆仑
 

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耕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将徐淙祥祖孙三代种粮实践中的红色精神与中职德育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路径。

一、思政课程中植入红色基因

学校将徐淙祥祖孙的事迹系统融入思政课堂,打造红色案例教学模块。通过专题讲座解析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坚守种粮的初心,用纪录片展示他们从人工种植到智能化作业的转型历程,结合主题班会讨论“粮食安全与职业担当”。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身专业,思考如何像守护粮食安全一样坚守职业初心,把艰苦奋斗、责任担当等红色精神转化为职业道德准则。

二、开发红色校本德育课程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学校编写《阜阳红色精神与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其中科技兴农单元以徐淙祥团队培育新品种、引入智能设备为例,设计创新思维训练课。在实训环节中,组织学生模拟农业技术改良项目,将所学专业与农业场景结合,如设计温湿度监控系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承中创新的红色理念,培养技术创新与职业责任感。

三、开展沉浸式红色实践活动

学校与徐淙祥现代农业合作社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三个一”活动深化体验:参与一次田间劳动,感受土地情怀;访谈一位脱贫农户,理解合作社带动效应;完成一份乡村振兴微提案,运用专业技能设计助农方案。学生们结合专业特长,为农户设计农产品电商推广页面,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宗旨转化为具体职业行动。

四、构建红色校园德育生态

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长廊,专设种粮人的坚守展区,通过老农具、智能设备实物对比,展现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学校定期邀请徐淙祥等典型人物进校园,开展“我的种粮故事”分享会,用祖孙接力的亲身经历诠释初心与传承。

此外,还通过技能大赛设置红色主题项目,这一实践项目并应用于2024年世界技能大赛争夺赛赛项中,获得植物嫁接赛项铜牌,在专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这些实践让红色文化成为中职德育的活教材,不仅帮助学生筑牢职业思想根基,更培养了他们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意识,为培育政治过硬、技能精湛、情怀深厚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范晓云,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任职于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从事中职德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