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山水生态:自然馈赠的立体教材
安徽的山水研学,是大自然馈赠的沉浸式课堂,“三山两湖”的生态禀赋孕育出无数生动课程。
黄山“奇松基因库”研学中,学生们跟随植物学家深入林间,采集黄山松样本,通过DNA测序技术解码其抗风耐寒的生存智慧,让课本里的“适应性进化”有了可触可感的答案。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密码”课程,参与者手握地质锤轻叩片麻岩,在显微镜下凝视2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仿佛与远古地球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巢湖湿地的“候鸟侦探”项目更具互动性,学子们操作红外相机记录候鸟踪迹,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指标,将观测数据汇入湿地保护数据库,在实践中成为生态守护者。
六安打造的“大别山生态走廊”研学线,则串联起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自然秘境,青少年沿着候鸟迁徙路线追踪观测,在跨越区域的科考中,真切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这些课程让山水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充满知识密码的立体教材,引导学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读懂生态平衡的法则。
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研学新图景
新兴业态让安徽研学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出更多元的可能。
亳州“中华药都”研学基地,学生们在智能温室辨识药用植物,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还能亲手制作阿胶糕、亳菊香囊,将养生文化转化为生活技能。
齐云山自由家营地的“动物保育员”课程,参与者为水豚、梅花鹿等动物设计丰容玩具,在观察动物行为中学习动物福利知识。
合肥通航科普基地的“小小飞行员”项目,从飞行原理课堂到模拟驾驶体验,再到无人机测绘巢湖湿地,构建起完整的航空知识体系。
东至的“星空研学”基地配备专业天文望远镜,学生们在暗夜公园绘制星图,结合《史记·天官书》中的星象记载,实现古今天文观测的对话。
这些创新业态与“一市一品”课程、精品线路联动,让安徽研学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科技的锐度,更有自然的温度,成为解码安徽魅力的最佳方式。
研学蓝图:体系升级赋能全域发展
安徽研学旅游正以体系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数字化平台到标准化管理,从精品线路到主题活动,全方位构建“研学安徽”品牌矩阵。
“皖美研学” 数字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整合全省资源的核心枢纽,平台涵盖800余家研学机构、2700余门课程及1200余条线路,三大功能模块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累计服务超23万人次。
安徽制定了《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细则》,建立“自测-核验-整改-总结”闭环机制,从六大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芜湖通航科普基地的智能安全系统、黄山锐蓝基地的课程评估体系等创新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经验,44家试点基地全部完成梯度进阶升级。
线路与活动矩阵持续扩容。“赓续红色精神 探寻千年徽州”等主题线路串联多元资源,“一市一品”课程库与季节线路深度融合,春季观鸟、夏季科考、秋季农事、冬季非遗的全季研学模式渐成气候。
“春学江淮”“缤纷暑夏”等品牌活动每年吸引超千万人次参与。而即将举办的2025研学旅游大会,将通过成果展示、资源对接等活动,进一步强化“省内联动、区域协同”的合作网络。
人才培育与市场监管同步发力。全省已开展420余人次研学指导师培训,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地市专题培训+ 机构日常培训”三级体系。
随着长三角互送机制、入境研学线路的推进,安徽正从“研学资源大省”向“品牌强省”跨越,以完善的体系、丰富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研学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