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铺展着奇山秀水、激荡着科创动能的文旅厚土,在研学旅游的热潮中绽放出独树一帜的光彩。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份之一,以“机制创新、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路径,推动研学旅游基地实现“螺旋式进阶”。
如今,安徽悉心打造的人文历史研学、红色传承研学、科技探秘研学、山水生态研学及新兴业态研学等多元板块,正以各具神韵的魅力向八方宾朋递出邀约。
全省 “一市一品” 特色课程体系与百余条精品研学路线交相辉映,让每一段研学之旅都步步皆景、帧帧含知,成为解码安徽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创新之力的生动课堂。
人文历史:千年文脉织就研学长卷
安徽的人文历史研学如同一部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岁月的沉淀。
徽州文化在此绽放璀璨光芒,黄山呈坎古镇的《家业》影视同款年俗课,让学子在宗法礼仪、农耕仪式中触摸宗族文化的肌理;徽州雕刻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木雕技艺,刻刀与木石的碰撞声里,是千年匠心的延续。
“一市一品”的人文矩阵更显多元:宣城宣纸文化园里,学生们亲手体验“三丈三”巨宣的捞纸工艺,在纤维与水的交融中理解“纸寿千年”的奥秘。
安庆六尺巷的“礼让”情景剧,让桐城派的人文精神具象化。
阜阳非遗元宇宙基地通过全息投影,让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等168项非遗“活”起来,学生们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到古代作坊,感受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池州 “千载诗城” 的研学线路,不仅有诗中的杏花村,更有《清明上河图》同款的古街沉浸剧,让诗词意境从文字变为可感的场景……
红色传承:烽火淬炼的精神熔炉
红色研学在安徽大地铺展成壮阔的历史画卷,革命记忆与时代精神在此共鸣。
六安“革命大别山 红色鄂豫皖”线路串联起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学生们在“红军粮制作”“战地通讯”等体验课中,重温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卓绝。
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烽火密语”课程,让学子通过破译电报密码、模拟机要传递,体会“一字千钧”的使命担当。
黄山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推出“重走东进路”实景研学,参与者身着军装、背负行囊,在徒步中聆听“夜袭官陡门”的战斗故事。
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胜利之师”沉浸式剧场,结合AR技术还原渡江场景,学生们通过“运送弹药”“战场救护”等互动环节,深刻理解“军民鱼水情”的力量。
这些红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让青少年在代入式体验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成长动力。
科技探秘:科创沃土上的未来课堂
安徽的科技研学以“硬核”资源构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合肥科学岛的“量子迷宫”研学项目,让学生通过操作量子模拟装置,理解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
中国科大先研院的“AI画家”课程,引导青少年用算法生成徽派建筑图案,感受科技与美学的碰撞。
芜湖奇瑞汽车工厂的“汽车诞生记”研学,从钢板冲压到整车组装,全程可视化的生产链让学生看懂“中国制造”的创新密码。
铜陵铜官府的“数字炼金术士”项目,将3000年铜冶炼史转化为互动游戏,参与者在虚拟场景中调试现代冶炼参数,对比技术迭代的智慧。
同时,“皖美研学”平台的2.0版本更实现了“科技+研学”的线上线下融合,学生可在线预约中科院实验室的云参观,与科学家实时连线探讨科学问题。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