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比2023年27.44万所减少2.11万所——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有50多家幼儿园默默消失。这也是全国幼儿园数从202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连续3年下降,3年累计关停4.15万所幼儿园,降幅14.08%。
多位专家预估,2025年可能将有2.6万所左右幼儿园关停,到2030年,全国幼儿园可能下降至16.37万所左右——未来每年平均将关停1.5万家左右。更有学者发出警示,如果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幼儿园“关闭潮”或许只是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未来都可能出现“关闭潮”。新生人口持续减少导致生源收缩,这是幼儿园“关停潮”的直接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未来幼儿园数量仍会继续减少,因为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幼儿园数量仍呈下降趋势。
25.33万所幼儿园以及283.19万学前教育专职教师需要重构整个学前教育生态系统,如何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与理念,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欠债2000万元 但仍未放弃
7月3日,敬雅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条“如果你撑不下去,看看大佬是怎么度过”的视频,鼓励自己走出困境,并期待“东山再起”。敬雅真现在有多个头衔:一位通过直播转型“自救”的“网红”;一个经常接到催债电话、面临多起仲裁诉讼的限高人员;一名在幼教行业打拼20余年的幼儿园园长。诸多称呼中,敬雅真最希望被人唤做“敬园长”。
在幼教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敬雅真带领的集团公司有489名员工,每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但自2020年起,她运营的幼儿园开始陷入困境。为了维持运营,敬雅真前后积累下2000多万元的债务,旗下幼儿园从高峰时期的12家陆续关闭,目前仅剩4家在勉强维持。“我特别希望能保住现有的这4家幼儿园。”敬雅真直言:“愁白了头,操碎了心。”
敬雅真的抖音直播间标注为“幼教人转型创业路上”,从2024年9月15日到2025年7月2日,她一共做了150场直播,直播间橱窗中的商品包括办公家具、书籍杂志、家居饰品、白酒等。
敬雅真现在有4万多抖音粉丝,其中80%以上来自幼教行业,有不少人甚至成为她的“云股东”,跟着她一起卖产品。“有些人关闭了幼儿园,有些人还在幼儿园工作,大家都蛮艰难的,希望可以尽快走出困境。”敬雅真说。
幼儿园转型进行时
幼儿园“关停潮”大背景下,如何转型是重要课题。
敬雅真转型的方法包括:将招生年龄从3岁降低到1.5岁,接收低龄幼儿,为家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
托幼一体化被很多幼儿园视为走出生源困境的突破。托幼一体化是指统整托幼资源,将0~6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相互衔接,进而实现婴儿与幼儿保教的有效融合。当前一些民办幼儿园大多存在学位空缺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些学位用于2岁~3岁幼儿托育服务上,那么这些即将倒闭的幼儿园或许可以解决生源危机,从而迎来新的生机。
对此,山东省青岛市明德阳光教育集团总园长于卉深有体会。明德阳光教育集团近年来响应青岛市发展托育服务的政策号召,旗下7所幼儿园中已有5所陆续开设托育服务,主要面向1岁~3岁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等多种托育模式。
于卉表示,参与托育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升入了托班所在的幼儿园,也就是说,幼儿园下探0~3岁托育服务,可以为3岁~6岁入园招生“蓄水”。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6月1日正式实施的《学前教育法》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这为幼托一体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幼托一体化之外,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老幼共托”的新模式,也就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深圳航城街道三围社区长者服务站与深业幸福家航城街道托育园同在一栋建筑内,两个空间相通相融。养老网点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康复训练、助餐助浴、老年大学、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服务;托育园为0~3岁的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学育儿亲子课等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老与幼虽有相通之处,但侧重点也有很大不同,需要持续创新,精细化管理,培育更多“护理+托育”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老幼共托”模式推广和发展的需求。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幼儿园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幼儿园探索的新模式主要包括:转型为托育中心、转型为养老服务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转型为老年大学、转型为数字化幼儿园等。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左瑞勇认为,“关停潮”对于某些幼儿园而言,确实是一个危机,但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而言,也许恰恰是获得新生的机会,它将在客观上推动中国学前教育实现高质量转型,而这也正是当前幼儿园应对“关停潮”突破生存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少子化的冲击下
幼儿园到底该如何走出困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幼儿园“小园小班”与“托幼一体化”,是国际上发展学前教育应对少子化时代的主要措施。这既可提高幼儿园建设标准,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又可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推进实现普惠托育。
熊丙奇建议,一方面,要尽快在“教育强国”时代背景下,制定新的学前教育标准,降低幼儿园班额标准,提高幼儿园师幼比。这对各地发展有质量保障的普惠学前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事实上,除了学前教育要提高办园标准,中国小学、初中、高中,都需要制定新的办学标准。另一方面,要维持并适当提高对学前教育、托育的投入,防止地方政府在适龄学生减少、保持生均拨款不变的情况下,压缩对学前教育等基础教育的投入。
储朝晖认为,实现普惠目标,需要在贯彻推进政策中将排拒性普惠转变为包容性普惠。“包容性普惠意味着学前教育在办学类型上必须同时包含公办园和民办园,凭借民办园更加多样的服务、更加灵活的机制和更加积极的效能,为家长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普惠性幼儿教育服务选择。在包容性普惠政策中,必须调整此前‘大力举办公办园’的偏向,同时加强对民办园的支持,使其在提高自身质量的同时也作为鲇鱼效应的作用方,刺激公办幼儿园提升效能,从而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效能,改良学前教育生态。”
敬雅真无疑也希望民办幼儿园可以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她表示,目前自己经营的4家民办幼儿园中,有1家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被迫转为公办幼儿园。
敬雅真称,有些人会认为她在网络上主要是“靠卖惨博同情”,但她在网络上呈现的只是自己面临的真实困境。“幼教行业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能坚持做幼教的人都是因为情怀与热爱。”敬雅真说。 据《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