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藏:用民生温度筑牢边疆幸福线
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高手“池州争霸”
安徽启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
上门网签解难题 温情服务暖人心
图片新闻
男子患巨块型肝癌 手术切除物重达1.3千克!
下一篇4 2025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援藏:用民生温度筑牢边疆幸福线

记者 张亚琴
 

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萨藏村,走进任何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弥散制氧机安静地运转着,空气能热风机送出的暖风让屋子充满生机与温馨。 这是 “全村供暖供氧”项目带来的变化,源于安徽省在雪域高原上开展的民生工程。广大援藏干部人才以温暖为底色,用实际行动在祖国西南边疆描绘出一幅幅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书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记者从省援藏援疆办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援藏工作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理念,聚焦西藏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实施“全村供暖供氧”“清洁供暖推广”“暖心房建设”等民生工程,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温暖边疆群众的生活,筑牢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坚实根基。

为生命筑起健康屏障

“世界海拔最高行政乡”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平均海拔5373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冬季最低气温达- 30℃。在这里,缺氧和严寒是威胁群众健康的两大“拦路虎”。

安徽省援藏工作队经过实地调研,决定投入500万元在萨藏村实施“全村供暖供氧”项目。并邀请内地医疗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赴高原勘察,针对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电力不稳定等特点,定制了弥散制氧机和空气能热风机组合系统。这套系统能根据室内氧气浓度和温度自动调节,即使在停电时也能维持4小时以上的基础供氧供暖。

如今走进萨藏村,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安装着白色的出风口,轻轻触碰控制面板,温暖的空气夹杂着清新的氧气缓缓送出。此项目不仅守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更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工作队还利用集中供氧室打造了 “健康讲堂” 和 “假期乐园”,邀请县医院医生来讲授高原病防治知识,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让边境村子告别 “烟熏火燎”

错那市浪坡乡平均海拔3700米,冬季长达7个月。过去当地群众取暖全靠烧柴和牛粪,不仅屋里烟熏火燎,还影响生态环境。

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决定启动“我为爱国守边添温暖” 工程,投入1400万元在浪坡乡推广石墨烯发热地暖。这种新型材料具有发热均匀、耗电少、寿命长等特点,非常适合边境地区使用。但起初不少群众心存疑虑。为此,工作队先在乡政府办公楼和村委会安装了样板间,邀请村民实地体验,让很多人当时就报名安装。现在的浪坡乡,家家户户的藏式客厅里都铺上了光洁的地板,孩子们光着脚丫在地上追逐嬉戏。 绿色供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守护了边境生态。

在 “离天最近的村庄” 建新家

推瓦村坐落在普莫雍错湖畔,海拔5070米,是名副其实的“离天空最近的村庄”。这里的传统民居多为石木结构,冬季寒风从缝隙灌入,室内温度常常在零摄氏度以下。

为此,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引入爱心企业资金,在推瓦村试点建设高原“恒温恒湿恒氧”被动型房屋,配备智控系统实时监测和维持室内恒定环境,实现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目前,该项目已在全村推广,成为群众口中的“暖心房”“康养房”。

而这份温暖与舒适的背后,离不开安徽省援藏力量的深度参与。2024年,在国家工信部定点帮扶和安徽省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浪卡子县成功实现海拔5000米以上村(居)常住居民家庭供氧全覆盖。而打隆镇推瓦村的高原 “暖心房” 更是其中的亮点 —— 作为该县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中,唯一实现恒温供氧的村落。

三大 “暖” 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边疆群众的生活条件,更拉近了皖藏两地人民的心。一直以来,安徽坚持将举全省之力作为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保障:省援藏援疆办和省援藏工作队同频共振,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34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发挥重要“方面军”作用;16个市用情用力做好涉藏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援藏。

“皖藏一家亲”的暖流,早已融入雪域的每一寸土地,生生不息。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