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古村写生热
一粒种子的“科技突围”之路
安徽乐团: 12场视听盛宴玩转中西
安徽加速危旧房改造,绘就“优居”新画卷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粒种子的“科技突围”之路

记者 唐朝 文/图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内,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监测农田信息
 

在黄淮海平原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经历着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 “蜕变”。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正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大豆优良株系,华升农业的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着万亩示范田的土壤墒情……这里既是全国旱粮作物育种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  

产学研融合 筑牢种业创新“强磁场”

在宿州市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一片占地近万亩的实验田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源超正带领团队测量大豆株高。“这块示范田的‘南农77’亩产有望突破350公斤,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近60%。”他手中的记录本上,记录的数据勾勒出种业科技的突破轨迹。

作为黄淮海区域核心育种区,宿州市近年来以种业科技谷为载体,构建起“高校+企业+基地”的创新生态。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改良分中心等10余个科研平台相继落户,200余名专家学者扎根田间。

四年来,已有800余名硕博研究生在这里完成科研实践,培育出“宿豆051”等20余个国家级主推品种。

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的实验室里,安徽华成种业的科研人员正通过基因测序筛选优良株系。“依托科技谷的产学研平台,我们的小麦品种‘华成865’成为黄淮海地区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明星品种。” 科研人员说道,“这背后是与高校共享的3万余份育种材料和12项专利技术。”目前,科技谷已聚集中农发、荃银等知名种业企业,形成从基因编辑到良种繁育的完整产业链,年繁育种子量达15万吨。

全链条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萧县辣椒种植户陈卫国的手机上,华升智慧农业平台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和病虫害预警。这个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的数字化系统,让辣椒制种亩产提高了20%。在宿州市,像这样的智慧农田已扩展到9000亩,通过“1库+1图+1平台”架构,实现种子繁育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目前,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宿州市萧县、砀山县的辣椒制种量占全国1/3,其中萧县被誉为“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小麦省审品种占安徽全省1/3,年选育新品种近百个。

此外,在科技谷即将建成的永久性实验场站,30亩科研用地和280亩示范田已完成平整。“这里将成为集育种、教学、展示于一体的‘种业硅谷’。”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负责人说道,“明年春耕时,我们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系就能在这里进行规模化测试,蛋白含量稳定在45%以上,将有效破解国产大豆‘卡脖子’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