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徽派古民居里的抗战记忆
亳蒙高速蒙城段计划年底通车
“香蕉胃”手术后35天,260斤女子减重39斤
全运会手球决赛分组,安徽两队遭遇强手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徽派古民居里的抗战记忆

记者 张亚琴
 

八十年风雨洗尽征尘,烽火硝烟早已沉淀为历史深处的回响,但那些镌刻在黛瓦青砖间的红色印记,始终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如一位见证者,静静矗立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神韵与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正以触摸可及的历史遗存与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向每一位来访者娓娓道来那段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烽火集结地

1938 年的春天,皖南山区的油菜花漫山遍野铺成金色海洋,岩寺镇的青石板路上却响起了不同于往日的脚步声 —— 来自闽、浙、赣、粤、湘、鄂、豫、皖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冲破层层封锁,带着满身征尘与炽热的抗日信念,陆续汇聚于此。4 月 5 日,新四军军部从南昌移驻岩寺金家大屋,这座马头墙高耸、天井错落的徽派古民居,从此褪去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成为号令全军的中枢神经,见证了一支抗日劲旅的破茧而生。

走进纪念馆 “旧址保护区”,时光仿佛在这里凝滞。整修一新的金家大屋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历史肌理:青砖铺就的庭院里,军部会议室的煤油灯盏似仍有微光跳动,墙上泛黄的军事地图上,东进路线的红色箭头依稀可辨;隔壁军需处的木架上,整齐码放的草鞋带着草木的清香,老式缝纫机的踏板上还留着磨出的包浆,诉说着战士们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坚韧;不远处的修械所内,锈迹斑斑的机床与未完工的枪械零件静静陈列,仿佛能听见当年军工战士挥汗如雨的叮当声。

这些散落的旧址遗存,串联起新四军在岩寺 108 个日夜的峥嵘岁月 ——1.03 万名将士在此完成整编,四大支队的番号在古宅里正式确立;叶挺军长在雕花窗棂下主持军事会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 的战略方针从这里传向全军;战士们在天井里学写 “抗日救国” 的标语,在晒谷场上练习刺杀,老乡们端着热茶穿梭其间,军民共赴国难的热流在徽派建筑的梁柱间奔涌。

东进铸丰碑

1938 年 7 月 1 日,岩寺西溪南的河滩上旌旗猎猎。叶挺军长手握军刀直指东方,声震四野的宣誓穿透云霄:“为了民族解放,我军东进抗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随着一声令下,新四军主力分批告别皖南的青砖黛瓦,踏上奔赴抗日前线的征程。这支从岩寺走出的队伍,此后在大江南北的战场上,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纪念馆 3600 平方米的 “纪念展陈区”,宛如一座立体的抗战史书。在 “誓师东进” 展区,一面残缺的新四军军旗在展柜中静静陈列,红色旗面布满弹孔与烧灼的痕迹,边角已磨损发毛,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它在硝烟中猎猎作响的雄姿。旁边的玻璃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字迹斑驳,那是二支队战士陈德胜留给母亲的绝笔:“儿随队东进,此去若能马革裹尸,实为平生之幸。家国安宁之日,便是儿魂归之时。” 寥寥数语,道尽了革命先烈舍家为国的赤诚。

“抗日烽火” 展区里,声光电技术让历史场景鲜活重现:韦岗伏击战的夜幕中,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如神兵天降,击毁日军汽车的爆炸声仿佛在耳畔回响;黄桥战役的沙盘上,陈毅、粟裕的战术箭头巧妙穿插,再现 “以少胜多” 的军事奇迹;皖南事变的展墙前,叶挺军长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字字泣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的诗句,成为革命者宁死不屈的精神图腾。

2020 年增设的 “新四军皖南游击队特展”,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细腻的注脚。展柜里的老式钢笔,笔杆已被磨得光滑,却曾在密林深处写下唤醒民众的抗日传单;锈迹斑斑的土制地雷,外壳凝结着泥土的印记,诉说着游击队员在黄山山脉与敌周旋的智慧;泛黄的《抗日报》合订本,纸张脆如秋叶,却记录着敌后根据地军民在白色恐怖中坚守的信仰。这些沉默的文物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守护的抗日火种,在皖南的崇山峻岭间从未熄灭。

薪火永相传

八十载光阴流转,当年的抗日战场早已换了人间,但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的红色基因,如同徽派建筑里的木梁结构,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近年来,纪念馆以更鲜活的姿态唤醒历史记忆,让沉睡在古民居里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沉浸式教育” 项目让历史不再遥远:VR 体验区里,戴上眼镜便能 “穿越” 到 1938 年的誓师大会现场,万名将士齐声宣誓的震撼声响在耳畔回荡;“重走东进路” 研学活动中,青少年踏着当年新四军的足迹徒步山野,在汗水中体会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的深意;廉政教育馆内,金家大屋的厢房被改造成警示课堂,新四军在岩寺时期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故事,成为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据统计,近年来,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者超 50 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四成,年轻的脚步让古宅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时,余晖为纪念馆的飞檐翘角镀上金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的标语在暮色中愈发清晰。八十年前,新四军从这里的青石板路出发,用热血与生命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不朽丰碑;八十年后,这座融合了徽派古韵与革命精神的纪念馆,正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历史记忆,让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指引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史诗。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