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城宁国,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智能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这家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年营收达320亿元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日前,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宁国,探寻中鼎从“手工作坊”到“行业领航者”的成长轨迹。
四十余年铸就“隐形冠军”
1980年,宁国密封件厂(中鼎集团前身)建立,凭借对橡胶密封技术的深耕,企业逐步构建起覆盖智能悬架、底盘系统、密封件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如今,中鼎旗下拥有130余家企业,员工2.8万人,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
“宁国虽没有最好的区位条件,却以最优营商环境滋养企业成长。”中鼎股份行政总监汪宽宏指着窗外的青山感慨道。2024年,集团全球营收达320亿元,境内纳税近11亿元,其中海外企业贡献营收120亿元。在宁国,由中鼎牵头打造的中德智造产业园一期6个项目已全面投产,预计年末将实现产值70亿元,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并购+整合”的双轮驱动
“走出去”是中鼎始终坚持的战略路径。自2003年起,企业累计投资超49亿元,成功并购德国KACO、法国TFH、日本普利司通旗下企业等14家海外细分领域领先企业,构建起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并在美国、德国设立研发中心。
“我们推动海外并购企业在国内投资建厂,实现海外企业在国内的技术与市场双落地。”汪宽宏介绍,通过“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模式,已在安徽反向投资成立了嘉科安徽、威固安徽等6家企业、9个项目,2024年反向投资企业实现营收近32亿元,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
让豪华配置“飞入寻常百姓车”
在中鼎减震公司展厅,空气悬架系统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作为车身与车轮间的力学连接结构,空气悬架可通过调节空气压力实现舒适性与操控性的平衡,过去仅见于高端车型。2016年,中鼎收购德国AMK公司后,依托国内高效供应链和自动化生产,将空气悬架售价降低60%~80%,推动该技术成为越来越多国产车型“标配”。
中鼎减震副总经理荆炳志透露,企业正通过提升自动化水平、开放供应链、抢占高端市场三管齐下,应对行业竞争。宁国市工信局数据显示,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截至2025年5月,全市规上企业达128家,产值超130亿元,已成为全省三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山城”精心厚植营商沃土
中鼎的崛起,离不开宁国市打造的产业沃土。地处长三角腹地,以“三减三极”改革:10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减少37%、材料减少16%,办理时限压缩至2.1天,让“行政审批高质效、企业办事不找人”,并建立“全员抓信息、产业分局抓谈判、载体单位抓落地”的招商机制。
为强化产业链竞争力,宁国市推动智改数转,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合工大(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安徽工程大学(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同时,通过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延伸产业链。
从手工作坊到跨国企业,从单一密封件到智能汽车零部件,中鼎集团的成长史,亦是宁国市工业强市战略的生动注脚。正如宁国市相关负责人所言:“40年来,我们始终顶格推进工业强市‘首位战略’,未来将以更强的定力、更实的举措,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