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我丈夫用鲜血换来的‘宝贝’,捐给国家才能让它们真正‘活起来’。”近日,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90岁老人余爱英,将珍藏74年的3件抗美援朝文物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在白地镇武装部与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协助下,这批承载着战火记忆的文物,即将开启传承红色精神的新旅程。
走进余爱英老人的客厅,墙上悬挂的朱志根戎装照格外醒目:1950年,19岁的浙江淳安青年紧握钢枪奔赴朝鲜战场,照片里的青涩脸庞写满坚毅。“他上战场时我每天盼着家书,知道他是为国家打仗,我就守好这个家等他回来。”老人眼中闪着泪光,缓缓讲述起丈夫的战斗往事。1931年出生的朱志根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后,在平里战役中坚守320高地,机枪连面对美军猛烈进攻时,他大腿中弹仍坚持御敌,用鲜血守住阵地。1952年,他获颁抗美援朝纪念章,更两次荣获朝鲜军功奖章,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勋章,记录着“最可爱的人”在战火中的无畏担当。
“曾有人出高价收购军功章,我怎么舍得卖?这是他拿命换来的荣耀。”老人用白地方言坚定地说。与她同住的小儿子朱勇政也深以为然:“父亲总说革命精神要传下去,捐给军史馆让后人知道这些故事,才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在母子俩眼中,这些文物不是私藏的纪念品,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
白地镇武装部负责人介绍,随着安徽革命军事馆建成在即,当地正联合多部门开展革命文物征集。“白地镇红色底蕴深厚,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未被完全发掘的历史。”他表示,除了收集实物,更要深入挖掘朱志根等革命战士的事迹,让文物“开口说话”。据悉,朱志根的勋章、纪念章等3件文物将在军史馆陈列,通过实物展览与史料还原,让参观者与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来一场“时空对话”。
此次捐赠不仅是革命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注脚。当朱志根的军功章在展馆灯光下闪耀,它们不再仅是个人的荣誉印记,更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正如余爱英老人所说:“把他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才不辜负那些流血牺牲的日子。”白地镇也将继续深耕红色资源,让散落的革命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抗美援朝精神在传承中凝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