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6月11日5版 安徽淮北,因煤而建、依煤而兴,也曾因煤炭资源枯竭一度褪去神采。近年来,淮北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如“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生态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工坊”“产业致富示范带”等乡村振兴模式。
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杨庄村名气在全市可谓响当当,2024年,杨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7万元,位列全市第一,三年间足足翻了14倍。 如今在杨庄村,除了针织品公司,还有童车加工公司、冷链仓储物流园等,这些被叫作“梦工场”的工坊,正稳稳地托举着每一个小家的梦。
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杨河路串着4个村,分别是任庄村、李洼村、双楼村和韩楼村。“朔西湖离这儿不远,可以说这条路就长在塌陷带上。”高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常迟介绍。
塌陷带上没法种粮,栽果树、养水产却别有优势,双楼番茄、韩楼螃蟹等农产品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农产品卖远了划不来,近了又没处卖,明明在一条路上的四个村,却在四口锅里吃饭。”常迟告诉记者,高岳街道以中间地带双楼村为牵引,串起两头,拧成一股绳,共建“致富带”。
“国企联村”的触角也延伸到了“致富带”上。天汇农业联合淮北市供销社,利用双楼村15亩集体建设用地打造大型冷链集配中心,吸引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冷库解决了果蔬保鲜难题,企业入驻既能拓宽销路,又能多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双楼村党总支书记徐亲振说。
2024年以来,淮北市杜集区开展“一村一主播”培育行动,170余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走进“网信新农人”培训班,学成后各展神通,为自家宝贝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