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日的一个午后,阳光明媚而柔和。我和一干好友漫步在霍山东西溪镇旁一座旧时大型生产机械工厂平坦宽阔的水泥大道上。第一次来,一切皆为新鲜——厂区一览无余的四周,环护着绵延叠嶂的青山,道路两旁哗啦啦流淌着清澈的小溪,还有盛开在不远处粉的、红的樱花和蓬丛跳色的紫荆。
静谧、空旷的厂区内,人车稀少。走不多远,可见一处依旧保留完好具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风格青砖灰瓦两层的办公小楼,小楼的旁边毗邻着几处宽大的青砖老厂房静默伏卧在厂区一侧。陈旧的厂房墙体上保留着的极富时代感的口号依稀斑驳。应该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仿佛才能感受得到有一种声音穿过时空隧道,隐隐回荡在耳际……
这里就是小有名气的月亮湾作家村。它借助于早前空置出来、保留完好的器械生产大车间建立起来的。亲身熏陶、感受一下作家村浓浓的文学氛围、汲取作家们妙笔生花文字风格的营养,是我们不惜舍近道绕山路拜访此地的目的。
月亮湾作家村,感觉名字起得都极具诗意。作家村的活动场地,用去了整个一栋高大的车间老厂房,占地约有好几千平方米。进入坐北朝南厂房的正大门,迎面矗立着一整牌有着两层楼高的木质格栅墙框,上面艺术性地缀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走出来的现、当代著名、知名的文学家,如王蒙、铁凝,还有我们属地、我身边所熟识的作家。管理人员正轻声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和读者。在这一方自带翰墨书香而洁净、特殊的文学殿堂内,无论是随行游客还是前来研学的阅读者,大都怀着一颗虔诚、崇敬之心,独自或结伴静坐一隅,在此细腻地品读、品味那些来过此地或离家在外本土作家们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意义的深远、技巧的精妙,感受着作家们创作的优秀精神食粮富含的文学韵味、亲和力的氛围。
此次成行月亮湾作家村,源自几位朋友清明假期相约春日远足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尽管此前白马尖主峰我和家人等曾登顶过两次,但为了和朋友们的情绪价值保持步调一致,我们在入住白马尖民宿的第二天,抖擞起精神轻装上山。但终因有队员体力不济,逶迤上至半山,便悻悻折返而回。下得山来,再无下一个游玩项目的计划,返程回家时间还早。幸得此时有朋友提出:在回去的路上,可以顺道去一趟霍山东西溪镇月亮湾作家村去看一看。
当年曾经的所有和一切都归结为眼前的空旷、宁静、平淡、祥和。工厂已经不是原来的工厂,厂房也不是原来的厂房了。我走近一件件满身油垢冲、铣、车、刨等重装设备,它们无声地散落在厂区一角。粗壮的身影仿佛倔强地默默告诉人们它依然有着浑身的力量和它们过往创造的辉煌。当地人为了适应文旅经济的发展形势,也在已经建成的作家村活动场所之外,利用其他空置的车间大厂房改造成销售当地花色品种各异的系列土特产场所,摆放一些上个世纪中晚期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日用工具和物品,引来八方游客,深受驴友们的欢迎。
庆幸我们生活在当下平静、和谐的社会环境里,衣食无忧、乐享天伦,我们应当珍惜眼下的幸福点滴。希望我们这里的作家村、画家村、土特产营销展示厅能利用过去这样的生产制造老车间、老厂房,越建越多,越办越好。带动和振兴家乡经济。更祈愿当今世界未息之战祸早日化干戈为玉帛。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