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加班到凌晨三点,电脑屏幕的蓝光刺得眼睛发酸,却还要在家族群里发一句“工作顺利”;被上司当众羞辱后躲进卫生间抹眼泪,出来时却对同事笑着说“没事”;明明焦虑到失眠,却要在朋友圈晒出精心修饰的九宫格,配文“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我们活在一个对“正常”近乎偏执的时代。
肖央新片《阳光照耀青春里》中的何立为,正是被这把尺子划伤的普通人:一个天才游戏设计师因“不合群”被公司送进精神病院,却在荒诞的囚笼里,照见了千万人的生存真相。当何立为在法庭上怒吼“我没有病”时,银幕外的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被诊断为“异常”的灵魂,或许只是拒绝戴上“正常”的面具。
最近,“视觉志”与演员肖央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他在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中对角色的感悟以及他对社会“正常”标准的个人见解。
A “什么是正常人?”
年轻的游戏设计师员何立为(肖央 饰),在公司独立开发了一款游戏,却因其固执、偏执的个性,扰乱了公司的融资计划。最终,他被公司和家人联手送进了名为“青春里”的精神病院,试图强行“治疗”他的不合群和不妥协。在那里,何立为必须面对自己被贴上的标签——疯子。可问题是,这个标签究竟是怎么来的?而真正的“疯”,又是什么?
回归现实,其实这种被“病理化”的荒诞局面,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个人如果对“加班文化”提出质疑,或者反抗职场PUA,就可能会被简单地贴上“敏感”“不成熟”的标签。正如肖央在采访中所说,“正常人是个模子,一寸照片那种标准脸——笑得刚好。”
与普通大多数人一样,何立为起初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在电影开头,他反复强调“我没病”,坚信自己只是活在社会的边缘,并未做错任何事。肖央提到:“我演的这个角色并不是疯子,他不过是太清醒,清醒到无法按照这个社会的标准生存。”
进入精神病院后,何立为遇到了许多同样被社会排斥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或许因为与众不同,或许因为不愿妥协,最终都被视作“异类”。慢慢地,何立为明白了,他与他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探讨精神病院里的人,而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正常’定义。”肖央的这句话恰好点出了影片的核心命题:电影中所谓的“疯”,并不是精神意义上的病症,而是对社会标准的一种抗争,是对“正常”定义的一种质疑。
所谓“正常”的标准化定义,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困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职场、家庭、社交媒体——都在被一种“标准化的正常”约束着,逐渐忘却了真实的自我。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是不合常规的存在,就越容易被社会视为“疯”。电影中,导演巧妙设置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角色——“骆驼”(王子川 饰)——展现何立为内心的“疯”。骆驼其实是何立为的另一重人格,是被压抑的情感与愤怒,是社会不容的敏感与反叛。当何立为努力掩盖骆驼、尝试成为一个“正常人”时,这个影子反而愈发庞大,愈发可怖。直到有一天,他对着空气中的骆驼说:“你可以跟着我,但别捣乱。”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幻象竟然渐渐平静了下来。
B “这年头,谁还没点儿病?”
“正常人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肖央说这句话时,并没有刻意强调它的分量,但话一出口,就像把现实撕开了一道缝。
在《阳光照耀青春里》里,何立为被社会定义为“异常”,被关进精神病院。而在现实中,人们未必真的进了医院,却早已在社会结构里被分门别类。
职场上不够合群、表达情绪、坚持底线,就被叫“难搞”;家庭里不按轨道走,就被骂“叛逆”;社交平台上一旦发泄负面情绪,就会被当作“情绪不稳定”悄悄屏蔽。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懂事、乖、听话,却没人告诉你怎么坦然地哭,怎么健康地表达愤怒,更没人告诉你——你可以不一样,也可以被接纳。
肖央说:“现在的人太难了,谁精神上没点问题?”
但讽刺的是,越是人人都有问题的年代,越害怕承认自己不正常。于是,“正常”变成了一个必须维持的假象,它不见得让人快乐,但它能保你在人群中不被甩出去。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症候:人们宁愿把自己活成模板,也不敢承认有裂缝。
病耻感也因此而生。“你要是说你有点情绪问题,别人第一个反应不是你怎么了,而是‘你得看病了’。”
正是在这种“真实被压抑”的背景下,电影中的“青春里”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乌托邦——住在其中的人敢于表现,敢于情绪化,敢于活出自己。反观现实中看起来“正常”的人,却常年与麻木、自我压抑共处。经常说自己“没事”“挺好”,但这些词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警报。我们不再敢表现脆弱,因为这可能会换来被疏远、被质疑、被当作“不合格”的人看待。于是,一个本该自然流动的社会情绪系统,变成了暗管密布的压力罐。
正因为如此,《阳光照耀青春里》才会让很多观众哭得不知所以。这不是为病人哭,而是为自己哭。我们不是在可怜他们的症状,而是在认出他们身上那些自己不敢承认的影子。
“我觉得这个人(何立为)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是你、是我、是那些总觉得‘自己不太对劲’的人。”这不是表演技巧,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当我们在电影院看着“病人”们哭、闹、抗争,我们其实不是在看他们——我们是在看,如果哪天我崩溃了,我还有没有被接住的可能?
现实中,我们很难奢望社会为每一个人都建一个“青春里”。但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别再那么怕承认自己不太对劲。
情绪不是错,不一样也不该羞耻。
C “被丢下的人”
在《阳光照耀青春里》中,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看似疯癫,实则是被现实关系抛弃、被世界视而不见的普通人。他们的“病”,并不全来自于医学上和心理学上所说的“精神/心理障碍”,而更多是源自情感上的断裂与社会性否认。这一点,肖央看得非常透:“这些人不是真的疯了,而是没人听他们说话了。长期没人相信你,没人理解你,甚至连你是谁都没人在意,这比发疯还要致命。”
何立为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的“异常”,起点不是症状,而是失联。他和亲人渐行渐远,和公司理念格格不入,最终连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当一个人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被接住,在社会关系中被承认,他就会慢慢失去“我是有价值的”这种信念。何立为的哥哥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后,便拒绝接他出院。在那一刻,他被亲情彻底放弃了。这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让何立为像所有受伤的人一样,本能地选择了最原始的防御方式——逃避——否认病情,拒绝吃药,抗拒环境。
这和现实中我们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如出一辙。我们会假装没事、强撑笑脸,把自己填满在无尽的工作中,在朋友圈发布“精致生活”的碎片,仿佛这样就能抵挡住精神的倾斜。
肖央说:“这就是何立为最真实的地方,他不像传统电影那样‘豁然开朗’,他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慢慢开始面对自己。”
D “阳光照耀青春里”
在采访中,“和解”是肖央反复强调的另一个关键词。“其实,换种角度看,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被贴上标签的人,他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社会机器要求我们高效运转,不断逃避或掩饰问题;另一方面,那些被压抑的问题却如影随形,越缠越紧。从职场到家庭,从现实社交到网络空间,‘正常’被异化为一种强制标准——情绪必须稳定,态度必须积极,行为必须符合预期。”
但实际上,这种强迫的“正常”反而让人更加痛苦。当我们被迫装作没事,装作开心,装作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时,内心的真实情感反而得不到释放。于是,越是追求“正常”,反而越容易产生焦虑、压抑甚至崩溃。在这个背景下,和解的意义逐渐浮现。和解不是让人更“正常”,而是让人接受“正常”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偶尔不开心,偶尔情绪波动,偶尔与他人不一致。正如何立为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没办法用别人的表。”
所以,和解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合规”,而是学会拥抱自己的不“正常”。当你意识到“正常”其实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幻象,和解就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释然。请永远对自己说:“哪怕命运写好了剧本,也要撕裂它,按自己的方式活出结局。” 据《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