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漆氏宗祠  
诗词
河边村
下一篇4 2025年4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偶遇漆氏宗祠  

张守福
 

革命老区金寨县斑竹园镇,是一片红色热土,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发生地。前不久,我在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培训活动,在基地大院内散步时,偶遇同处一院的漆氏宗祠,于是就前往拜谒了一番。

祠堂大门口有两处标识十分显眼,这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六安市人民政府所立“商城县农民协会、红军医院旧址”的牌子,显而易见,这是一处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遗存。这座名曰“走马坪”的漆氏宗祠,坐落在形如虎形之地的山半腰,将山势起伏化作建筑韵律,前低后高,让建筑与山体浑然天成,无不显示出古人的智慧。这是一座五进式的皖西风格古建筑,五进三间的格局,暗合五行之道,充满了构造的玄机。外形高大雄伟,内部空旷宽广,显得室内面积较大,而且,一边还盖有宽敞明亮的厢房,这座厢房现如今是戚先初将军纪念馆,里面陈列了戚将军的生平事迹及部分物品。

同行的斑竹园镇史奋奇镇长介绍,漆氏在斑竹园地区是名门大户,可谓大族旺族,数百年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斑竹园地区“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漆氏很多族人都参加了红军,像漆德玮、漆海峰、漆道三、漆远航等多人成为了我党的师级干部,还有漆先治、漆德斌、漆德远等数十人担任了团级干部,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漆氏烈士有206位,且还有很多无名烈士,这在皖西乃至安徽革命史上都具有代表性,就是在全国也不多见。在1955年授衔时,从这里走出去的漆氏将士,漆远渥、戚先初(原名漆先初)两位少将,漆先应被授予大校军衔,开国“两少将一大校”,成为了漆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也是斑竹园镇的荣耀和辉煌。

据《漆氏宗谱》记载,宗祠始建于公元1720年,是族人为纪念迁商始祖式娴公而兴建。式娴公,字季明,号笃志斋,明代进士,诰封中宪大夫,官至开封府尹,是漆氏迁入湖北黄冈的始祖仁二公的曾孙。漆氏族人口口相传,先祖式娴公自幼好学,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奇才,26岁即就任开封府尹,少年得志,官有清名,多有德行,深受朝廷器重。式娴公因武功高强,性情豪爽,经常上山打猎。一次在回乡探亲时,带人上康王寨打猎,追一只花斑豹至大山深处的斑竹园,因天黑无法返回,于是就借住在当地的大户朱府。天亮后,他出门一看,霎时被斑竹园的奇山秀水所吸引。他才识渊博,懂些风水之道,特别看重斑竹园后山之虎形地带,这是一块兴家旺族的地方啊!古代人迷信风水,式娴公就上奏朝廷,辞官而归,隐居在斑竹园山林,做一名耕读的山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这样,斑竹园漆氏一族,如古树一般扎根在这方大地,在此生根发脉,传承百年而生生不息。

古木参天根脉深,累世簪缨耀朱门。这个颇具文脉底蕴的名门望族,史上是注定要出风云人物的。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范成群现场介绍说,革命烈士漆德玮就是其中之一,他1930年5月任红一军二师师长,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战斗中率先垂范,率部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在商城西部重镇余家集成立苏维埃政权,为光山、黄麻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开辟了道路,是参加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元勋之一,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如今,当文物保护碑与革命遗址标识并立,可以得出结论,古老宗祠已完成从家庙到精神丰碑的蜕变,成为皖西红色革命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国情怀、家国一体。从漆氏宗祠出来,正午的阳光掠过这片山林,宗祠的倒影在缓缓移动,透过这个场景,似乎是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融合在一起,如同祠堂天井里盛开的那一朵朵凌霄花,在和煦的阳光下缠绕生长,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力。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