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与鲜牛乳碰撞出网红奶茶,传统茶厂变身直播打卡地,广袤茶山化作研学课堂……这个春茶季,安徽茶产业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消费升级。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绿叶,不仅托举着产业链的产值,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在科技赋能品质,文化IP与消费场景共振的当下,皖茶正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画卷。
小小二维码,开启消费新体验
4月16日,在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太平猴魁正式开园采摘。“随着黄山市的全域无农残城市打造、生态茶园的迭代升级和绿色有机茶园管理,太平猴魁的品质是提升的。经过寒冬和春寒,赋予了今春茶叶更加浓郁的兰花香。”猴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继凡说。
作为我国茶叶主产省,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其四——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此外还拥有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汀溪兰香等名优茶上百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茶叶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900亿元;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达18.1万吨、年产值239亿元;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二、第三位。
在广泛种植的基础上,皖产春茶在扩大产量、提升品质方面持续发力。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的数字茶园中,社保卡“一卡通”正成为推动六安瓜片全链条溯源的重要工具。茶农领取茶园电子证,电子证与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一一对应,相互通用。配合摄像头、墒情监测等设备,构成茶叶“数字身份证”。从茶园管理到销售,各环节精准记录并生成溯源二维码附于包装。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详细信息,让消费更加透明、放心。
茶文旅融合,流量变“留量”
好品质换来大流量,随着直播带货新业态的兴起,众多茶区的返乡青年拿起手机这一“新农具”,为家乡茶叶的出山助力。“你们看,我们茶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诱虫板,因为要保证茶叶的品质,所以我们的茶树不会打农药,讲究绿色生态有机……”近日,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茶山间,拥有70万网络粉丝的“90后”姑娘曹晶正忙着给家乡特色茶叶“滴水香”带货,平均一场直播就能销售茶叶上千斤。
如今,各茶叶产区还依托独特地理优势,把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游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八方游客带来一场场难忘的茶香之旅。宿松县陈汉乡的茶叶积极搭乘文旅快车,茶园变身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腰系竹篓化身“一日茶农”,穿梭于翠绿茶垄间,体验采茶乐趣。铜陵铜山乡村旅游发展带,推进茶文旅融合,整合景观资源,打造成为研学精品线路。
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今年的春日文旅季,庐江县三冲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全面升级,形成“村集体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共赢模式。20多家民宿、茶园串珠成链,目前已经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
“茶+”创新,让传统茶跨界出圈
春茶拿铁、春茶鸡尾酒……社交媒体上,各类“自制茶咖”“茶啤”等话题收获了高度关注,不断丰富的茶饮方式背后,是大众对新奇茶饮口感的追求。
合肥市宁国路的一叶觅山门店内,木制展架上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供顾客挑选。据门店负责人介绍,一叶觅山精选安徽本土名茶作为茶底,开发的饮品如雪域龙井、沃云毛峰、青山瓜片在年轻人群中颇受欢迎,好评不断。
作为产茶大省,安徽的名茶不仅频繁与各式饮品组成“奶茶CP”,更陆续出现茶咖、茶酒、茶宴……从传统饮茶到“茶+”跨界融合,茶叶“变形”为安徽茶产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也带来丰富多元的消费感受。它有力地证明,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有待唤醒的超级IP;一杯茶的温度,足以温暖消费市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