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偶然收集到一张包书纸,估计现在的孩子看到会比较陌生,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欣喜。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幼时上学,领到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包书。当时物资匮乏,包书纸一般是报纸,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则用比较厚实耐磨的牛皮纸或画报纸包书。大人也是如此。据闻,老作家孙犁先生生前不但爱书成癖,包书也成癖,他喜欢就地取材,牛皮纸信封、寄书包装纸、报纸大样等拿来就用。
这张包书纸是用两只信封经裁剪糊制而成的。一只信封寄自辽宁师范学报编辑部,但不知寄信人是谁。另一只信封则寄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寄信人是李何林。两只信封的收信人均为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刘家鸣。正因这两只信封留有邮寄的痕迹,所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故事。
刘家鸣先生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195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师从李何林先生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58年留校任教。作为受教于李何林门下的学生,刘家鸣在南开大学得到过李何林的许多帮助。现列举一二:刘家鸣1952年冬从福建闽江之滨到天津南开大学上学,由于不适应气候变化,开学没几天便感冒发烧,李何林特地送去了“病号饭”鸡蛋挂面汤;1970年夏,刘家鸣全家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时,李何林不顾风险、冲破禁令前去看望,并送给刘家鸣一本医疗卫生手册,嘱咐其到农村以备不时之需,使刘家鸣全家深为感动。
李何林经常谆谆教导刘家鸣等学生认真读书,扎扎实实做学问,一再告诫学生,“研究作家,先要把人家写的作品读懂,正确理解作品原有的意旨,然后再做评价和论述”。在李何林的影响下,刘家鸣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了《鲁迅小说的艺术》《中国现代文学先驱者论集》等多部著作,曾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研究室主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1年,刘家鸣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对于李何林先生,我更为“熟悉”。原因有二:一是我曾经读过李何林所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鲁迅<野草>注解》《李何林文论选》等书,深知李何林不仅是鲁迅研究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二是李何林是安徽省霍邱县的名人,1904年出生于霍邱城关,我是“霍邱女婿”,妻子的娘家也在霍邱城关,我多年前就在当地听过关于李何林先生的一些故事。
1926年秋,李何林从国立东南大学结业后投笔从戎。再后来,李何林先生历任天津师院、北京师大及南开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这个做成包书纸的信封邮戳日期来看,李何林寄给刘家鸣的信件是在1982年。六年后即1988年11月9日,李何林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当时,李何林的家乡中共霍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发了“惊闻李何林同志不幸逝世,我们代表李老故乡一百四十万人民,表示沉痛哀悼,并向李老亲属表示亲切慰问”的唁电。在北京李何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刘家鸣等几十名南开大学师生从天津赶来参加……
不难看出,这张包书纸是刘家鸣先生裁剪信封做成的,包的是1981年第2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有些可惜的是所包的书籍去向不明,只留下这张包书纸。好在我的藏书中收有李何林先生签赠给刘家鸣、孟伟哉、张改荣等人的著作。我结合自己对收藏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分析印证出这张包书纸与藏书中李何林所签的笔迹是一致的。
时间的洪流大浪淘沙,可以击碎巨石顽礁,却难以磨平记忆的棱角。李何林、刘家鸣两位先生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后学进行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