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沪深两市低开震荡,盘中低位徘徊下表现较弱。午后,指数运行中突然拉升,三大指数震荡回升中一度翻红,但尾盘沪指再次翻绿。截至收盘,沪指跌0.11%,八连涨止步,收报3276.73点;深证成指涨0.23%,收报9781.65点;创业板指涨0.27%,收报1913.97点。继上周四之后,两市成交继续跌破万亿元,仅有9147亿元,创去年“9·24”以来地量。加上4月2日,4月以来已经有三次成交跌破万亿元。这究竟释放出什么信号呢?
市场进入观望期 亟待新变量打破僵局
经历了去年“9·24”行情以及今年春节后的政策提振后,当前市场已步入阶段性的观望时期。回顾去年“9·24”行情,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促使市场出现了一波较为强劲的反弹,众多板块轮番上涨,市场人气得到极大提升。而今年春节后,政策层面同样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包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等,也推动了市场的阶段性上行。然而,经过这两轮行情之后,市场目前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虽然部分数据显示经济在逐步复苏,但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盈利方面,虽整体有所改善,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化较为明显。投资者对于市场后续的走势难以形成一致性的预期,从而导致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新的行情启动,迫切需要新的变量和强大的提振力量来打破这一僵局。
政策真空期 成交破万亿元或成常态
在缺乏重大政策利好刺激的情况下,短期内成交破万亿元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目前,市场增量资金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外资的流入节奏有所放缓。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部分海外市场的波动,使得外资在配置A股时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来看,在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和政策导向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交易意愿明显降低。许多投资者选择持币观望,等待市场出现更明确的投资机会。这种市场情绪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成交的萎缩。
海内外情形复杂 担忧情绪或升温
海外方面,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和全球贸易局势的紧张,不仅直接冲击相关进出口企业的业绩利润,还会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连锁反应,同时也动摇了市场对宏观经济前景的信心;国内市场中,企业业绩因宏观环境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存在不确定性,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走向也不明朗,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顾虑。
财报季临近 业绩成关键分水岭
随着 4 月下旬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集中披露的业绩验证期临近,企业业绩表现将成为市场焦点,不同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业绩表现分化显著,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有望保持增长,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则面临业绩压力,因此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业绩变化与政策调整,及时优化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警惕二次探底 回避绩差题材股
上周五尾盘市场再现多只宽基ETF带量拉升,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价齐创历史新高,但沪指尾盘集合竞价翻绿,最终未能实现日线9连涨。不过成交额仅9147亿元,且沪指最终仍站稳5日线,可见空头的砸盘力量也相对有限。不过从个股方面看,涨停家数仅60多家的同时,跌超10%个股家数超30家,可见此前一批涨势过大品种开始出现资金获利了结迹象。从几大分类指数看,包括创业板指、中证1000在内的几大中小盘股指数目前仍纠缠于5、10日均线之间,若后续10日均线被再度放量击穿,则仍需警惕二次探底风险。本周作为年报和一季报密集披露期,对于风险尚未排除的绩差题材股,应以回避风险,控制仓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