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3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孙毓修开始着手主编“童话”丛书。
1917年下半年,孙毓修邀茅盾编写儿童读物,从外国的童话和中国的传奇中选一些故事,用白话文改写。二人陆续编写了《大槐国》《狮骡访猪》《书果子》等27篇童话,分编为17册,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童话第一集》。
孙毓修在“童话”丛书的《初集广告》中表示:“欲以启发智力,含养德性,是书以浅明之文学,叙奇诡之情节,并多附图画,以助兴趣,虽语言滑稽,然寓意所必轨以远,童子阅之足以增长见识。”这段话对该丛书的阅读对象、特点和功能作了明确的阐述。
“童话”丛书体裁比较宽泛,既有对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欧洲古典对的编译或改写,也有取材于我国史书、话本和通俗小说的《铜柱劫》《火牛阵》《风波亭》《伯牙琴》等。到1916年为止,孙毓修陆续主编“童话”丛书百余种,其中大部分是他本人的手笔。
孙毓修将“童话”丛书分为7至8岁和10至11岁两种年龄段,使之更适合儿童的浏览兴趣和阅读能力。他编完每一本书,都会先请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部长的高梦达带回家去,让他的子女们传阅和朗读,然后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内容作增删,对文字作修改。
“童话”丛书面世后,马上成为最畅销的儿童读物,浅显易解、生动有趣,很快就脱销。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回忆:“孙毓修编的第一种童话《无猫国》出版后,在念小学的我因没买到,向同学叩了三个头,才借到一册阅读。就是这本《无猫国》开始影响我日后热衷于儿童文学创作的。” 崔鹤同 据《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