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举人刘大鹏》行龙 著
刘大鹏(1857~1942),山西人,清季举人。虽然在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不能说全无作为,但终究属于历史上的小人物。作者将个体置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进行审视,不仅细致梳理刘大鹏的生平经历(参加科考、担任塾师、重修晋祠、著述成就等),而且写出了“一个人”的灾害史、疾病和医疗史、抗战史;不但纠正了已有研究的一些错讹,亦弥补了若干研究空白。
《世界之中》 张笑宇 著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涉及身份认同但又不止于此的历史普及著作。本书虽然探讨的依旧是“中国何以成为中国”这样学界并不鲜见的话题,但侧重点在于哪些外部力量/域外的世界成就了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
《惊鸿》范迁 著
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巴黎的一场已故中国画家画展开始,寥寥数笔,极具画面感的空间、场景描述,传神的动作、对话、神态勾勒出几位主要人物……这样绘画一般的笔触贯穿这部长篇小说始终,凝聚着早年曾赴海外留学的画家、作家范迁的丰富人生阅历与深厚的艺术底蕴、文字功力。
《双药记》梁贵柏 著
疟疾,一种古老的疾病,据说曾杀死了近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生活过的人。在西方,直到在南美丛林里发现了金鸡纳树,从中提炼出奎宁,并进而实现人工合成,人类才拥有了对抗疟疾的特效药,但在若干年后,这一药物却陷入耐药性的困境。
《重返白垩纪》李东华 著
在被称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的辽西大地,男孩星浩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白垩纪之旅。生命演化的伟大与神奇,让星浩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这是一部以严格的科普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幻想小说、成长小说,作家李东华花了四年时间,坦言这是自己创作历程中“最为艰难”的一部,其难度就在于环境与动植物的物性真实,如何不着痕迹地融入叙事中。
《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许纪霖 著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研究领域已深耕逾三十载的学者许纪霖依旧试图拓展研究的边界,探索新问题,本书不囿于学界在这一领域惯用的“古与今”“中与西”“左与右”等视角,以精神世界为切入点,从“前与后”入手,聚焦曾国藩、翁同龢、梁启超、蔡元培等近百位于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知识分子个案,深入发掘、分析这一群体的思想脉络、思潮走向、世代交迭以及分化。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陈嘉明 著
东方出版中心“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已出十余种,本书是最新的一种。探讨“中西哲学比较”的问题,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中国有哲学吗?本书的看法是:中国有哲学,不过这种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相当的不同。
《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美]蔡涵墨 著,刘云军 译
本书是对宋代史学史的考察,第一部分研究记述宋代历史的四部大部头作品(《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的编纂和传播,第二部分讨论这些作品中包含的“叙事”——作者提出了“宏寓(grand allegory)”这一概念来概括他对这种“叙事”的理解,反映了晚宋道学朱子学派的影响,亦反映了宋代政治斗争的影响。
《大清算:纳粹迫害的遗产与对正义的追寻》
[英]玛丽·弗尔布鲁克 著,陶泽慧 译
英国历史学者玛丽·弗尔布鲁克在这部厚重之作中以客观、全面的姿态重新梳理、审视二战后德国政府对纳粹的反思、审判,提出“纳粹的确切内涵是什么”“德国对二战的反思与补偿是否彻底”“只有犹太人深受纳粹迫害吗”“纳粹的暴行远不止奥斯维辛”等问题并在研究中寻求答案与详细阐述。
《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
王涵 口述,段牛斗、王瑀 整理
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开拓者与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王逊身后未获得与其学术贡献相称的声名,今年是王逊诞辰110周年,这部由多年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王逊著作的学者(也是王逊的侄子)王涵口述,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系教师段牛斗、王瑀整理的学术评传的出版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