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新书诠释生命意义
2025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蔡康永新书诠释生命意义

 

几年前的《奇葩说第五季》,曾经有一个议题在网络上掀起一番不小的争论: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蔡康永在节目里的结论是:不要,因为“人生如果追求每一秒都快乐,最后快乐就会没有意义”。

蔡康永的挚友大S(徐熙媛)去世,很多网友仍然在网络上怀念她,蔡康永去看了那些文字,觉得很感动。他的观点是,人并非奔着死亡而去,而是一路上弯来绕去,尽情体会沿途的风景后,最终才抵达一个叫做死亡的地方。他觉得人很容易忽略这件事,于是写了一整本书来讲述沿路的风景,分享要如何有力气去体会和珍视这个过程。

最近,这本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出版,这也是蔡康永情商课三部曲的完结篇。

A “如何懒惰地把日子过好”

市面上的情商书籍,往往有清晰的方法论——“五步嫁入豪门”“八步提升人际关系”“十步成为亿万富翁”……蔡康永每次在书店看到这类书,都要好奇地翻翻看。人活着想要成功没问题,有人教学这些步骤和法门也很棒,只是在他看来,情商不是成功学,情商要处理的事情本质上是如何对抗生命的空虚感,如何对抗动不动就来临的“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的质问。何况他自认不算成功,又是个懒惰的人,看方法论顶多看到第三步就觉得超出负荷了,压根不太可能继续去做第四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教别人?所以,他这次写《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整本书只讲一个方法就好了,就是“如何懒惰地把日子给过好”,这是他原本取的书名。因为他见到的人们,都太累了,这个感受从他做《真情指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真情指数》是蔡康永踏入电视圈后主持的第二个节目,当年他从美国学电影归来,却跨进电视圈,他说也是因为好逸恶劳——拍电影要花费巨大的力气,节奏慢,反响也来得慢,电视就不一样了,例如后来让他爆火的《康熙来了》,只花一天就可以录完一周的节目,其余6天,都可以自在地安排。

1998年开播的《真情指数》是蔡康永主持的第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在主持中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话题嘉宾落泪他是能想到的,例如父母亲离世,但是有一个题目,他完全没想到会是泪点,却常常惹哭人家,就是——“你这样难道不会很累吗?”

《真情指数》最著名的一次“惹哭来宾事件”是成龙,如今故事的各种版本还在网上流传,那大概是正值盛年的成龙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哭泣。蔡康永记得,当时成龙刚拍完了一部电影,时间安排得很紧,平时要录2小时的节目,成龙只能给45分钟,蔡康永很自然地问道“不会很累吗?”,没想到成龙直接被问哭了,过了快15分钟才平复情绪。“哦,居然这么累吗?”蔡康永很意外,后来,这个简单的问题又问哭了好几个明星,这件事一直留存在他的记忆里,当情商课三部曲写到最后一本,他觉得是时候专门谈谈这件事了,也许可以让大家不要活得这么费力。哪怕是很忙碌、辛苦的生活里,也还是可以找到一点机会善待自己。

B “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不会互相打扰吗?”

直到今天,蔡康永时不时还会在社交媒体收到别人推送来的《康熙来了》切片,尽管距离2016年1月14日的停播已经快10年。这档由蔡康永和小S(徐熙娣)搭档主持的谈话节目豆瓣评分9.3,被视为台湾综艺的巅峰之作,也是台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很多“80后”“90后”,至今还记得《康熙来了》刚开播时带给他们的冲击和震撼。

2004年1月5日,《康熙来了》首播第一期就“炸了”,小S一屁股坐在了台湾作家李敖的大腿上,从此,无论亚洲“天王、天后”,还是议员、政客,通通在“妖女”小S和“书生”蔡康永火花四溅的默契配合下“落了地”——初代全民偶像费翔当众剪下一根“胸毛”、总是把场子搞冷的伍佰被小S“气”笑、耍帅装酷的周杰伦对自己被揩油毫无招架之力……在那个社交网络还不太发达的时代,它塑造出了另一种话语方式。

“我们本来就不是要谁来讲你的丰功伟业啊。我们的问题都是出自对于生活的真实体会,就是我们自己平常爱八卦别人什么事,我们在节目里就八卦别人什么事。”蔡康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例如他自己没有结婚,就很好奇,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不会互相打扰吗?结果真的就有夫妻回答:“其实我们不想同床哎。”一旦得到一个这样的回答,故事就此展开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却难以关注的角度中,被节目挖出了新鲜的内容。他觉得那时候的“康熙”就像一群人一起散步,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肯定是往“鸟语花香”的地方去,往大家都感兴趣的地方去。

节目内容包罗万象,从明星访谈到生活琐事,从职场文化到性别议题,几乎涵盖了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长达12年迎来送往,有些小角色以惊人的速度爬上顶峰,有人结了婚又离婚,有人胖了变瘦,瘦了又胖,有的人你眼睁睁看着他那么努力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很多观众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档娱乐性的谈话节目,更像综艺版《老友记》,也像是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生动的社会学观察窗口。

《康熙来了》从来没有脚本,全由两位主持人自由发挥,来宾太多时,蔡康永讲话就会稍微指示一下,例如说“今天头发染绿色的那位先生”,好给导播时间把镜头转去找头发染绿的人,可是即使如此,他仍然感觉不可思议,“很多时候小S一个突然的反应,你也不知道导播怎么就抓到了那个表情,居然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做到这件事”。

离开“康熙”后他做的节目都有了脚本,这样比较有规划,导演知道主持人接下来讲什么,就可以让摄像先拍到那个人身上去,打光也方便。不像当年的“康熙”,跟转播足球赛似的,导播四处找,“球”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这个人要跳舞,他忽然站起来,就跳了,场子没弄好,光也没打好。整个节目“乱糟糟”的,布景不整齐,音乐很随便,蔡康永觉得,那时候的“康熙”其实和真实生活很相似,就是我们生活中那种“兵荒马乱”对付着过的气息,慌里慌张,却又真实。

C “燃烧是值得的吗?”

从1996年34岁开始主持第一个节目《翻书触电王》,蔡康永的主持生涯马上接近30年了。知名作家、演艺人物几乎没有不在他访问名单中的,有人带给他能量,有人解答他的困惑,但提到这些谈话,最先冲进他脑子的,却是和王家卫聊旗袍。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旗袍的世界里,我还记得妈妈跟裁缝交代怎么做她的旗袍的。她挑一块紫色的衣料,要求裁缝去找颜色‘押韵’的纱来做外套,又叫裁缝在纱外套的袖口跟领口镶上狐狸毛,那个讲究的程度很有趣。”蔡康永说,可是,旗袍突然不见了,没有人再穿,所有旧事烟消云散,直到看到王家卫电影里那些考究的旗袍,他们聊起这件事的时候,他的童年才得到一些回应。

熟悉《康熙来了》的老粉都知道,蔡康永出身世家,父亲蔡天铎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联合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中联轮船公司。父辈从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都会上海,来到穷乡僻壤的台湾,大概就像《花样年华》里那位上海房东太太一样,屋里布置着上海带来的家具,吃的还是上海菜,肉身离开了,精神仍然依恋旧日的故乡。蔡康永从小就总听家人对他说,“你已经错过了所有的好事情”。

小时候,父亲带他去看京剧,孙悟空从3张桌子上翻跟头下来,不等他称奇,父亲说“我们上海那边都是从5张桌子上翻下来”;演员转了30个“飞叶子”,父亲说“从前盖叫天可以转60个”;黄鱼上来,父亲会讲“西湖的黄鱼才不是这个味道,这个是腥的”。大概是这些无法触摸、永远错失的“过去”,让他后来对很多事都比较冷淡,即便在风光热闹的娱乐圈,他也始终像个旁观者,在雅和俗之间更是来去自由。

主持时,遇上嘉宾在节目中回忆伤心事而满脸泪痕,别的主持人,比如张小燕,就会眼圈泛红,陪着伤心,而蔡康永总是温和有礼地等待着他们情绪平复,再继续问下一个问题。有来宾因此而在录完影后抱怨:这个主持人冷酷。

他承认自己的人生缺乏燃烧感,写的书也都算工具书,工具书容易畅销,但是显然并不“燃烧”。虽然自己看书时,“最讨厌看到平静的人”,武侠小说里少林高僧一出场他就觉得“没劲”,看空一切,不发脾气,还要挨坏人几掌,吐血,“简直快被他气死了”。可是落在生活里,蔡康永选择做这样的人,他觉得平静的价值远超快乐,有时候给人家写生日祝福,都有点想说“祝你生日平静”而不是“生日快乐”。

而他身边,曾有炽烈的燃烧者。一圈朋友里,大S是他眼中最勇于采取具体行动追寻幸福的人,类似的人当然还有,可是他们毕竟不活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所以不会被观察、被讨论、被追踪。大S不同,她的一举一动是被万人瞩目的,可是这样的压力之下,她身上依然保有那种不计代价、勇往直前的力量。      据《中国新闻周刊》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