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老人照看孙辈多以生活起居为主,有时会指导一下学习。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们的育儿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开始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书法启蒙 培养耐心
由于儿子儿媳工作忙,照顾7岁孙女的重任便落在了今年70岁的陈顺林的肩上。
一年前,孙女一写完作业就会跑到陈顺林的书房,看他写毛笔字,有时还会在宣纸上随意涂画,嚷嚷着让爷爷教她写字。发现孙女对书法感兴趣,陈顺林每天都会抽出半个小时教她写毛笔字。
在教孙女书法时,陈顺林不仅教她怎么握笔、行笔,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刚开始孙女坐不住,写一会儿就想跑出去玩,可陈顺林并没有强迫她继续写,而是通过讲书法家的故事激发孙女学书法的兴趣。渐渐地,孙女对书法的热情愈发高涨,如今已经能写出不少好看的毛笔字。
投身公益 传递爱心
今年70岁的隋芳是一位退休干部,每到假期就会带着两个外孙前往福利院、养老院以及贫困山区做公益。
隋芳长期帮扶着一户困难家庭。“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带着两个外孙去看他们。”隋芳说,出发前,两个外孙总会精心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准备礼物,有时是书籍,有时是文具。2024年农历小年,隋芳一家还专程去与帮扶家庭一起包饺子,共度温馨时光。
今年农历大年初一,天色还未大亮,隋芳又带着11岁的小外孙来到石家庄火车站,为往来的旅客送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隋芳感慨地说:“时代不断变化,但爱心永远不会褪色。孩子们通过这些公益活动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切地感受分享和关爱他人的意义。”
参与活动 增长见识
前不久,河北省石家庄市宁安街道陆工大社区组织了一场热闹的元宵节活动。家住石飞宿舍的58岁的敦女士带着8岁的孙女参与其中。
起初,敦女士和众多老人一样,认为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足够了。但随着孙女逐渐成长,她发现孩子对外面的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从那以后,她经常带孙女参加社区活动,像元宵节做花灯,端午节包粽子以及剪纸、做扇面等,一场不落。
“这些活动让孙女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锻炼了动手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孙女都会和我分享感受。”敦女士表示,参加这些活动比在家玩手机、看电视有意义多了。
石家庄市委党校讲师王文敏表示,老人育儿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新时代隔代教育的新趋势。老人不再仅仅是孩子生活的照料者,更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他们通过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和传统文化素养,这种育儿经寓教于乐,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拉近了情感的交流,让老年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余热,丰富老年生活,也是老有所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助力孩子成长。 据《辽宁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