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4月6日头版头条报道 春日迟迟,江淮大地上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青山绿水、徽派村庄、梯田阡陌点缀在花海中,织就了一幅明黄色的画卷,也奏响了春日经济的交响曲。文旅与乡村深度融合,创新了消费场景,激活了消费潜力,成为春日经济的新引擎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3月25日,夜幕降临,阵阵锣鼓声在安徽歙县瞻淇村响起,6条长约4米的“大鱼”随着乐鼓从祠堂里“游”出,沿着村巷跳跃翻腾,游弋前行。这次鱼灯巡游表演是为配合文化和旅游部3月26日在歙县启动的“花期乡遇 寻味山河”2025年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而加演的。该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是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向记者介绍,瞻淇鱼灯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扎制鱼灯和嬉鱼灯两部分。正月嬉鱼灯,是瞻淇村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
3月下旬的工作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旺季。然而,坐落在黄山脚下西递古村落的泊心云舍·明经园民宿,客房均价超过1300元,却均已售罄。泊心云舍联合创始人郑燚华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客人既可获得身心的休憩,也可沉浸式领略徽州古建筑的风采,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教授下,制作徽墨、鱼灯等非遗产品,并把成品带回家。
在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古村落景区游客中心旁边,有一家名为“徽物质-新文礼空间”的文创商店,是该景区的人气打卡点之一。“徽物质”创始人谢一威告诉记者,身为黄山人,他希望给家乡带来一些新的力量,让文旅商品不再是一种偶然性的、低频的消费模式,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