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物多样滁州 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春日焕新行动 打造最美宜居环境
立体种植“一地双产” 皖北田野上演“双生记”
中国(蚌埠)传感谷获批设立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智能传感产业创新创业集聚效应显现
包工头拒付劳务费 释法明理促履行
下一篇4 2025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守护生物多样滁州 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记者 胡昊
 

星报讯 作为皖东生态明珠,滁州通过三年科学调查,首次全面摸清当前城市生态 “家底”,以2314种物种的生动答卷,展现了一座千年古城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3月25日,滁州市介绍了该市市辖区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我们为城市生态系统建立了三维立体监测网络。” 滁州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巴小明介绍了 “水陆空” 一体化监测体系:23个标准化网格覆盖全域,人工智能识别、环境 DNA 监测构建起智能监测矩阵。创新开发的 “样普”APP,实现野外调查实时数据智能化记录。三年间,调查团队足迹遍布琅琊山、池杉湖等生态敏感区,累计完成样线调查上千公里。“我们不仅记录物种数量,更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

通过持续努力,已记录物种2314种。其中,不仅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大量新记录种不断涌现,新增昆虫省级新记录科 6 个、鸟类新记录种 24 个等,极大丰富了物种本底资源数据库。

此次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珍稀物种的 “现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东方白鹳首次在城区水域集群栖息;被誉为 “昆虫活化石” 的中华虎凤蝶种群稳定繁衍;消失十年的 “水中大熊猫” 索氏桃花水母重现滁河支流;发现昆虫省级新记录科 6 个、省级新记录属19个、省级新记录种 40 个,物种本底数据库快速“扩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调查首次在城市建成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群落,记录到獐、貉等哺乳动物活动轨迹。“这些‘生态贵客’的到来,印证了滁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