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春,我参军到原南京军区某高炮旅。入伍前,我曾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几篇小文章,并将文章剪贴在笔记本上带到了部队。一天,有位少校军官来到新兵连,问新兵里可有喜欢写文字的,连长指指我:刘学升可以培养。少校看过我的剪贴本,没说什么就走了。连长对我说,少校是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新兵连集训结束后,我被分到老兵连炊事班。
当年8月,为了扭转铁路、水运、民航客运票价长期偏低、经营亏损的局面,国家决定提高客运票价,并要求各地、各部门进行广泛宣传和解释,以取得理解和支持。部队为此也进行了宣传。那天下午,官兵集聚部队礼堂,为我们作报告的正是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坐在主席台上的科长,对着话筒,声音清晰且洪亮。他开头就说:同志们平时训练很辛苦,我在作报告的时候,你们不想听可以睡觉。连长则满脸严肃、两眼圆瞪对我们说:你们谁敢睡觉,回去就罚他做俯卧撑!
没多久,我从连队炊事班调到旅机关食堂。每天除了做好饭菜,我最多的时间就是看书和写作。一天,我正在食堂写一篇关于酒的文章,科长来了,他看到我写的啤酒种类都是国内品牌,就问:德国慕尼黑啤酒多有名呀,你怎么没写呢?我由于才疏学浅,当时真的不知道慕尼黑啤酒。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我把慕尼黑啤酒补写文中,感到自己的水平仿佛提高了许多。
后来,我与科长越来越熟。只要有时间,科长就把他写出来的新闻稿件装进信封里,让我分别送到部队驻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新闻部门。只要听到或看到驻地电视台、电台和报社播(刊)出科长写的新闻稿,我就很开心。时间一长,我也从中学习了科长的新闻写作技巧,受益良多,科长也鼓励我写写新闻稿。
一次,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几名学员到我们部队实习,科长指派我陪同他们下连队采访,并对我说: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素有“军事记者的摇篮”之誉,你要珍惜与实习学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宣传报道水平。
在基层连队采访时,每位实习学员手里都拿着笔和本,边提问边记录,我也在一旁跟着记。当时我们采访就是一本一笔,不像现在还能拍照、录音和录像,所以速记很重要,而他们都会。实习学员张正华看我记得慢,催促我记快些,我憋得满脸通红,但再快也跟不上他们的速度。另一实习学员任志忠见状,笑着安慰我:不要急,多练练就好了。实习结束后,他们乘坐火车去了北京,到解放军报社当见习记者。后来,我从军报上读到他们一篇篇精彩的新闻报道,打心里佩服他们:专业就是专业。再想想,如果不是科长让我陪同他们采访,也开阔不了我的眼界。我将自己的感受向科长报告,科长说:只有实地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科长很重视部队新闻宣传工作。经政治部首长同意,宣传科成立了战士报道组。报道组共6人组成,组长是宣传科新闻干事王春龙,我和魏祥玖、刘华、邓肯、张万忠等成员分别从旅机关和基层连队选出。在科长的鼓励支持和教诲帮助下,我们陆续写出了一定数量讴歌军营生活、展现官兵风采的新闻稿件,分别在军区和驻地新闻媒体发表。由于成绩显著,我们有的立了功,有的受到嘉奖。
1992年冬我退伍了,离开部队前,科长特地把我叫到他家里吃饭,鼓励我在新的岗位上好好干。我回到地方后,在单位每年都写出数篇宣传稿被相关媒体发表,还为此获得许多奖项,这些基础无疑都是在部队打下的。科长名叫“刁桂良”,出生于1957年,江苏盱眙人,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科长、团政委、旅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2001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已退休。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光如梭,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想念着科长,深深感恩着科长——科长啊,您是我军旅生涯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