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柳发红桃  
烟雨查济  
诗词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烟雨查济  

刘宏江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查济古村。此刻,天空正飘着霏霏细雨。雨中游查济,感觉甚妙。查济,位于皖南泾县桃花潭镇。相传,当年诗仙李白告别挚友汪伦,来到查济石门碧山游历,见此地景色殊异,诗兴大发,随口咏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查济,这座隐藏于皖南大山深处的古村,绵延10华里,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历经千年风剥雨蚀,很多古建筑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时至今日,查济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从元至清各类古建筑200余处,其中,古桥40余座、祠堂厅屋30座、庙宇4座、古塔2座。位于村中水郎巷的德公厅屋,始建于元朝顺帝十年,是查济仅存的一座元代建筑,十分珍贵。走进查济,就如同走进一座徽派古建筑博物馆。临水结村落,推窗见溪流。查济的民居,大多沿岑溪、许溪、石溪而建。鳞次栉比的青墙黛瓦的古老建筑,随山势而起伏,依流水而婉转,呈现出“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

查济水多桥亦多,据说最盛时有桥108座。穿村而过的河溪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红楼、天申、灵芝等数十座古石桥。桥跨三溪,或平、或拱、或长、或短,沟通河溪两岸,方便居民往来。坐落于许溪之上的红楼桥,是一座高拱石桥,修建于明代中叶。桥两边青藤披拂,翠蔓摇曳,古朴而不失优雅。早时,桥上有一座二层红楼,内设茶座。当地一些文人雅士常聚于此,饮酒品茗、吟诗作赋。查济多祠堂,且各具特色,或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或精雕细琢、古朴典雅。位于村庄中部的二甲祠,是村中唯一的官祠,也是查济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坐落于许溪边的宝公祠,又名敦素堂,建于明代洪熙年间,是查济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高大宏阔,气度非凡。

查济古村的每一座古老建筑,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呈现出一种无以言说的古朴沧桑之美。在查济,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古老的民居、门坊、祠堂、桥梁等建筑之上,处处散落着徽州砖雕、木雕、石雕的身影。徽州“三雕”,构思巧妙,雕刻精细,或优雅、或雄浑、或简约、或繁复,姿态各异,美轮美奂,堪称“三雕”精品艺术宝库,既体现出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反映了徽州先民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查济自唐初建村,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这里,自古重商好儒,文风昌盛,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村里科举考中的文武进士有15人、举人百余人,从这里走出去的七品以上官宦士子更多达129人。现在想来,查济人之所以不惜重资大兴土木,修建祠堂,不光是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宣扬家族的威严与荣耀,更为了激励和鞭策后人积极进取。

“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山清水秀的皖南风光、古风古韵的徽派民居,让查济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流露出山水画的悠远意境。不独为游人青睐,更受到国内众多画家、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的追捧。外地画家来到这里,仿佛发现一处恬淡安静的世外桃源,也获得了更多创作灵感。许多人干脆长住下来,租下村里闲置的民居老屋,建造起一座座属于自己的庭院、画室,形成国内闻名的“画家村”。在村中游览,随处可见背着画架、支着画板专心致志写生作画的青年学子。而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出现了大量民宿客栈,还有许多专供美院师生写生住宿的乡村旅馆,“中华写生第一村”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江南的雨,如烟似雾,缠绵悱恻。整个上午,我撑一把小伞,踏着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润滑的石板路,从容而悠闲地独自走在古老的深巷里,走在蜿蜒如带的河溪边。溯溪而上,潺潺的溪声如鸣佩环,清亮悦耳。闲逸自在的心情,就如溪水中那轻轻摇曳的丝丝碧草。红楼桥下,几位村妇蹲在溪边不紧不慢地浣衣洗菜,一群鸭子在悠闲自得地游弋嬉戏。目光所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首朗朗上口的七绝诗,作者是明代查济本土诗人查绛。诗中描绘的天然淳朴的查村景色,读来令人无限神往。在我看来,查济本身就是一轴清新迷人的青山绿水画,一幅水墨淋漓的江南烟雨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