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首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珍宝,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每一件看似普通的金银首饰,都烙印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痕迹与人文风貌。当然,大部分都是女性装饰物。
近日,《华钗流光:中国传统首饰》新书发布会于北京市角楼图书馆举办。《华钗流光:中国传统首饰》的作者,收藏家、工商联中华全国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王金华携十余件难能一窥的中国传统首饰珍宝,现场分享了这些璀璨瑰宝的前世今生。
那么,中国传统首饰的主要类别有哪些呢?王金华依次普及了簪、钗、冠、耳饰、长命锁、手镯、戒指、腰佩等首饰的基本形制、工艺特征、审美内涵和吉祥寓意。
金点翠镶宝石凤纹步摇簪
年代:清代晚期
地区:吉林
尺寸:长25厘米
重量:约85克(每件)
首饰上的凤为花丝镶嵌,包含了“花丝”与“镶嵌”两种工艺。花丝采用金银为原料,拔成细丝,再编结成型;镶嵌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型,将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这是中国细金工艺中最为复杂的一种。通过增加一些珍贵的宝石镶嵌点缀,使美感达到极致。花丝镶嵌这门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两汉时期的“金银错”,这是一种将金银丝嵌入青铜器的手工艺,那个时候已经可以将金丝掐得像头发丝那么细了。到了明清时期,宫廷的奢靡生活将花丝工艺推向登峰造极。在北京定陵出土的一件“金丝蟠龙翼善冠”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心爱之物,只有在出席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这顶皇冠就是用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来的,薄如轻纱,精妙绝伦。这门工艺包含了几十种手法。
金镶宝石暗八仙纹簪
年代:清代晚期
地区:吉林
尺寸:长28.5厘米
重量:约89克(每件)
《东游记》中记述的八仙自西王母蟠桃宴会醉归时,途经东海,吕洞宾提议各乘一物渡海,于是八仙各显神通。渡海时,蓝采和遇险,最后八仙各施法力,终于战胜艰险,顺利回归目的地。由此,“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成了人们常用的一句谚语流传至今,八仙纹也成为中国宫廷、贵族、民间不可缺少的吉祥图案。八仙纹不仅在金银首饰上应用很多,在刺绣、瓷器、玉器、建筑、字画等上的运用也很广泛。八仙纹的图案有两种:一种是八仙人物纹,另一种是八仙手持的八件宝物纹,称为暗八仙。八仙纹迎合了很多群体的喜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吉祥图案之一。
金点翠镶宝石珍珠簪
年代:清代晚期
地区:吉林
尺寸:长22厘米
重量:约78克(每件)
这对金簪每件缀珍珠33颗,一对共缀珍珠66颗;另镶红碧玺、翠、绿松石各1颗,一对共镶宝石6颗。中国人对数字特别敏感,“6”是中国人的吉祥数字,代表顺利的意思。金簪为金掐丝点翠镶嵌珍珠、松石、碧玺簪。簪的背面有字款,为“泰昌、景、甲戌、足赤”7个字。
金点翠凤纹步摇簪
年代:清代晚期
地区:吉林
尺寸:长18厘米
重量:约90克(每件)
步摇簪的工艺为金掐丝点翠,镶嵌红宝石、缀珍珠组合而成。金银簪钗中凤纹是最多的一种形式。据说凤饮必择食,栖必择枝,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吉祥如意。凤在五行中属火,《春秋演礼图》云“凤为火精”。其形象是综合其他禽兽的特点想象出来的,与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联系紧密,各时代的形象都有差别。
金掐丝寿字纹簪
年代:清代
地区:北京
尺寸:长18厘米
重量:约30克(每件)
这对簪为镂空工艺,首部为垒丝工艺,镶嵌宝石,上有一个大“寿”字。无论是选料还是工艺都很精良,造型也很考究,是金首饰中的上乘之作,也是金工中的精品,反映了清代金首饰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对寿簪当初应该是点翠工艺,由于土浸翠羽已失去,但曾经的华贵犹存,给后人以美的享受,欣赏当年那个风雅的朝代,体会沉睡了千百年的故事。
金蝉纹簪
年代:清代
地区:北京
尺寸:7-8厘米
重量:约40克(每件)
这对金头簪的花、叶、蝉皆以锤垒丝工艺制作,叶中间各镶宝石一颗。金簪上的蝉纹格外清晰。古人对蝉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晋人陆云的《寒蝉赋》云:“夫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即其信也。”认为人具有这五德方为君子,方可安身立命,因此常将蝉纹缀以玄冕,制成首饰而礼赞其清德高雅。这对头簪为錾花工艺成型,垒丝工艺制作,主要工艺集中在蝉首前部,蝉纹尾部为最细的垒丝,在形体上与蝉首部相呼应,具有很强的审美效果。
银点翠凤纹簪
年代:清代
地区:河北
尺寸:13厘米
重量:25克(每件)
在古代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极其美丽、高雅、圣洁的神鸟,每逢它的生日,百鸟均来祝贺朝拜,营造了壮美豪华的热闹场景。中国织绣中的百鸟朝凤也是人们最常见、最喜欢的吉祥图案。在传统文化中,凤凰被称为灵魂化的两只神鸟,民间也称为“好事成双”,以示时来运转、惊喜突现。不同姿态的凤纹造型很多,但无论什么曲线、动姿,都显示着凤凰的高贵、华丽、祥瑞。
银点翠龙舟簪
年代:清代
地区:福建
尺寸:长22厘米宽6厘米
重量:21克
赛龙舟是我国民间节庆时的传统习俗。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每逢节日或盛大的庆典祭日,都要举行龙舟比赛,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赛龙舟的习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是自古以来“祭天”的遗风。古代百姓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它的威力无穷,因此,人们把它作为农作物的司雨之神来敬奉。赛龙舟本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因忧国忧民愤而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活动,不仅每年端午节时在汨罗江举行,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也在举行,时间则因地而定。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