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着太多太多的宝藏文物,今天给您介绍几件,虽然只是纸上一见,相信也会让您震撼古人的智慧。
青铜龙
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而成,形体巨大。
青铜龙据说曾被不法分子非法截毁,运输国外,又所幸被公安机关截获,于1994年由西安市公安局八处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移交时仅存八块青铜残件,残件带范土总重92.5公斤。经修复人员仔细拼对、粘接,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复原后长240厘米,宽100厘米,高40厘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关于青铜龙的用途目前并无定论,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某种祭祀礼器,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巨型乐器架的底座,或者为铜虚。根据古籍记载,悬挂乐钟(磬)的架子称作虚或簨[sǔn]虚,虚为主柱,簨乃横梁。簨虚多为木制,虚立两旁而举簨在上,但也有铜制。
秦文化中有追求浩大气势的传统,在秦统一六国后,这种传统被发挥到了极致,青铜龙也许正是大一统时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它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通体鎏金,局部鎏银。从下而上可以分为底座、炉柄、炉身、炉盖四个部分。
炉盖为博山形,透雕层峦叠嶂的山峰,并用金银加以勾勒,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山峰上有若干个小孔,可供香气溢出。炉柄呈竹节形,共分五节,上面刻画出竹叶枝杈。炉柄上端围铸出三条蟠龙,龙身呈“S”形,龙头向上承托起炉身。炉盘和炉盖分别铸成,以子母口扣合。炉身下腹部刻划出十个三角形连成一圈,每个三角形之内雕刻兽纹。上腹部装饰一圈纹饰带,浮雕四条龙,底色鎏金,龙身鎏银。龙呈张口嘶鸣状,龙首回望,身子在汹涌的波涛中若隐若现。九条龙位置不同,形态不一,使“龙”这一想象中的动物幻化出不同形态。在底座、炉柄和炉身之间自然过渡和衔接,削弱了厚重的底座炉身与细长的炉柄之间的强烈对比。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的炉柄为拟物的竹子形象,共分五节,竹节上还精雕细刻出竹叶。
鎏金铁芯铜龙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1975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铜龙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尖利的牙齿与弯曲的龙舌,两眼圆睁,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一簇鬃毛自龙角下方向后飞扬。脊毛自龙头后方沿龙背中部似波浪般延伸至尾,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
龙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标志和精神象征,它以特殊的神灵含义和图腾形象渗透进各个文化领域,甚至成为古代政治崇拜的核心与权威。整条铜龙形体流畅,极富动感。迄今考古发掘的最早的龙形象,是1995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第七次发掘所见的石块堆塑的龙形,距今约八千年。这条鎏金铁芯铜龙可以说是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之作,它充分表现出了唐代龙凌厉遒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堪称此类造型中的精品。
素面双耳银锅
双耳银锅,造型为敞口,宽折沿,沿两侧对称焊接有附耳,附耳上铆接半环形立耳,口下颈部外凸一条弧形条带。腹壁直,器底较深。捶击成型,通体光素。
锅,古代也称鍑,属烹饪器。在唐代,茶道流行烹茶法,因而也将其作为烹茶之器使用。如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就说:“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说明唐代有用银锅来烹茶的,当然也仅限于达官贵人。
由于窖藏中还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丹砂、钟乳石、石英等药物,所以通常认为银锅与炼丹有关,是炼丹器具或煎药具。
双狮纹金铛
铛,多音字,有“dāng”和“chēng”两种读音。读作”dāng”时,可以用作名词,表示金属制作的物品,比如“铃铛”,也可以用来作象声词使用,指撞击金属器物等发出的声音。读作“chēng”时,代表一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带有把手的用于加热的一种器皿,有的铛还会带有足,类似于桌椅的腿儿,用来支撑器物可以放置在一个平面上。
双狮纹金铛,唐,高3.5厘米,口径9.2厘米,柄长2.9厘米,重268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铛体锤揲成型,单柄呈叶芽形,下有三兽足。
铛的外壁以九条水波纹曲线分成九个S形区间,内錾刻出双鸟衔绶、衔方胜、立狮及花卉等纹饰,底部饰满鱼子底纹。这些纹饰在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中都有着美好的寓意,比如鸟衔绶带的纹样,绶带的“绶”字与长寿的“寿”字同音,表达了唐人祈盼长寿的美好愿望。铛内的底部装饰有正在奔跑嬉戏样子的高浮雕式双狮。
这件金铛,在造型方面也很有特点。通常圜底的器物上配以三个道劲的兽腿为足,虽然沉稳,但容易显得造型呆滞。然而,唐代的工匠却巧夺天工,以一个婀娜柔弱的叶芽为柄,不但使器物恢复勃勃生机,而且使兽足所带来的呆滞之气顿时消失,令人称绝,充分显示出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鎏金双鱼纹银碗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双鱼纹银碗,高2.7厘米,口径11.6厘米,重122克。
侈口,浅弧形腹,圜底,圈足已失。碗内底以点装手法装饰出凸起的首尾相呼应的双鱼,环绕以数片花草,并将纹饰鎏金处理,凸显了其中心地位。双鱼头尾相接,一正视一侧视,大头、阔嘴,有两根长须;身上有许多云朵状的斑纹。除碗底中心的圆形构图外,其余部分光素。碗腹部内外壁有密集的平行线状细纹,当为旋切打光留下的痕迹。
成双成对出现的动物纹饰在唐代金银器中非常多见,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双鱼纹银碗、鎏金双狮纹银碗、鎏金双雁纹银盒、鎏金双狐纹银盘等,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中追求好事成双的美好意愿和讲究对称布局的审美标准,这些中式的装饰纹样充满了浓郁的现实色彩和自然气息,是唐人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环境,追求长生不老的真实写照。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