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由点而线而面,慢慢枝繁叶茂
2025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阅读由点而线而面,慢慢枝繁叶茂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记者:您的童年阅读是什么情况?是自发的阅读还是受到别人影响?

陈引驰:我的童年其实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边,那时候能读到的书有限,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有印象的文学阅读,最初应该是领袖的诗词,能非常流利地背诵。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应一时的潮流,读了《水浒》的少儿版,之后当然接着找了金圣叹的七十一回本《水浒》,还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都读过。也翻看过当时创作的很流行的大部头小说。这些阅读说受到影响的话,主要是父母对文字和书本始终不断地阅读;也可以说是自发的,因为小时候好像从来没有人包括我的父母,指示我该读什么书。

以个人的阅读经验,我觉得所谓会读书,就得能循着书籍所展示的人、事、情、理,自己去摸索、去展开,由点而线而面,慢慢枝繁叶茂,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世界。

记者:您对中外文学作品都非常熟悉。读外国文学是从什么时候起?

陈引驰:上了初中之后,顺随着时代的风尚,我的阅读真正自发而自由地展开。当时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学,所以从普希金开始,读的是戈宝权20世纪40年代后期编译的《普希金文集》,各体文字都有,至今我能背出来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戈译本。我喜欢普希金,所以又去找查良铮译的《欧根·奥涅金》来读;自己找了各种有关普希金的文字材料,写过一篇四五万字的《普希金略传》。那之后是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果戈里的作品读的是鲁迅的译本,太涩了;陀翁对初中生太难了,没能读完几种;托尔斯泰的《复活》感觉枯燥,最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大家多,有波澜起伏的传统,大致也循着它们的脉络自己翻看。

俄罗斯文学除了作品,也读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批评,因此高中时转而去读德国古典哲学,读了黑格尔《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则废然而返;在那个脉络里试着去看康德和谢林,只是皮毛吧,并且延伸到那时大家很关注的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国的书从小就看,读的路径也不例外。17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史记》送我,读过之后再读《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但从《汉书》开始,对照着《史记》读,陈寿与范晔的书比较熟悉的也是相对应的部分,所以严格来说,“前四史”难说完全卒读,但确实是关联着看的。念研究生的时候,按照导师的要求读《文选》,中古时代的大家别集自己一部一部读过来,后来写道家庄子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先通读了一遍《诸子集成》之后觉得心里有些底了才着手的。

记者: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书有哪些?

陈引驰:我读书兴趣一向多歧,好像一时很难指实哪些是影响深、作用大的。如果分阶段谈,留下较多印象的,大概是小学读《水浒》等传统小说;中学读俄罗斯、法国、英国文学比较多;高中开始读的《小逻辑》等德国古典哲学对自己的思考有一定影响,这延续到整个大学阶段对西学尤其是现代思想的阅读,这中间萨特的哲学和文学对自己那时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刺激;本科阶段在西方文学和思想之外,读了许多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古典文史基本典籍,还有家里的1957年版《鲁迅全集》;研究生乃至后来忝为人师的时候,逐渐集中到有目的地读书,1999年在哈佛面对图书馆和书店中铺天盖地的各种典籍,断了关切西学的念头,主要精力都在读中国古典了,但相关的研究则不分中外,对于20世纪以来的海外研究也还算比较熟悉。

记者:在《庄子讲义》的结尾,您郑重写下:“真正的经典是处在始终不断的诠释之中的。”您是如何读经典的?

陈引驰:说“真正的经典是处在始终不断的诠释之中的”,其实并不特别,西方学界有一种说法:整部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的读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持久的生命力,是活着的,能经受后世的不断解读,发掘出真实的意义来;正是在不断地诠释之中,经典才在历史和现实中发生作用。假设读《论语》这样的经典,仅限于它本身的文句,而回避甚至排斥了两千年来比如朱熹等大儒的诠释,它的意义和价值势必折损殆尽。

说到阅读经典,面对不同的类型,似乎该有不同的因应方法。比如《庄子》,固然有很强烈的文学质素,但首先要关注的还是其观念和思想。我在讲文学史的时候自然一定会谈到《庄子》,但主要并不是谈它的文学性表现,而是谈它对历代文人有启示而发生影响的那些观念和思想。读《庄子》,最好围绕着这样的目标主轴进行。

记者:您如何理解经典作品于当下的意义?今天的读者如何有效阅读?

陈引驰:今天我们读经典,不是因为这些典籍拥有经典的大名号。马克·吐温有一句笑谈:经典是人人知道应该读,却都没有读的东西。经典之所以重要,是它包含着它产生时代中人们的经验和智慧,而在此后的时间之流中仍然具有其生命力,一直绵延至今。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与过去的时代相隔悬远,那些既往的经验和智慧对今天已没有意义了。但这种截断古今的观念,在今天应该已经不能成立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是无可否认的,今天的现代包含过去传统的因素,传统是我们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隔。而且承载着传统的经典的意义,是需要今天的我们去发掘、阐扬的,传统不是死的,而是在一代代人的认同和传承之中生生不息。我曾经说过:“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多元多样的文化传统所引致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天的负担,而是我们的资源,我们每一个人的资源。我们的生活理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传统相关联,影响着我们如何界定幸福美满,影响着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影响着我们如何愉悦身心。”在这样的想法基础上,我对今天的读者读经典,持非常开放的态度。

记者:您博览群书,私人藏书是否也很壮观?有什么让人大吃一惊的书吗?平时用什么方法整理书籍?

陈引驰:我自己买书大概从刚入初中就开始了,所以累积起来的各种书确实很多,不过绝对不是朋友间最多的,我也从来弄不清有多少本。这些书都是自己有兴趣、想读的,现在翻看它们,大多能记得当初之所以购买的缘由和相关的人与事;但因为从无在特别的版本上的追求,所以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品种。

说到书的整理,确实是面临的很大的麻烦。家里的书经过分类整理,所以大致还有秩序;但买来堆在学校的研究室和两处办公室的书,却真的陷入混乱的状态,常常明知我有某一册书,但搞不清塞在哪儿了。 据《中华读书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