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今年的省两会,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就打造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进安徽高品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出谋划策。
叶润清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长期致力于安徽先秦时期考古研究,学术造诣深厚。在他的眼中,皖南地跨新安江、长江两大流域,尤以黄山、宣城、池州、安庆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场馆和非遗传承基地等设施完备,具备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优越条件。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皖南地区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叶润清建议从三方面发力:“首先,深入挖掘皖南地区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其次,打造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皖南样板。第三,全力推进皖南地区文物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对这三点,叶润清还做了具体的阐述。在他看来,史前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古国时代的皖南图景,源远流长的皖南古铜矿遗存,凸显了安徽在我国青铜时代和长江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还有徽州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域文化,朱熹、方以智等先贤名哲,彰显了古代皖南地区在哲学、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要运用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深入挖掘皖南地区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为皖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皖南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异常丰厚,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应学习借鉴良渚世界文化遗产、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考古研学旅游基地、上海中共一大会议旧址纪念馆等的成功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皖南文化遗产对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独特优势,让社会公众全面认识皖南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价值。
同时,要充分利用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有利契机,不断深化对皖南文化遗产基本特征和保护方式的规律性认识,分门别类、科学有序、统筹推进皖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各类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和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与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同类型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通过由点及面、由重点片区到整体构建的方式,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不断焕发皖南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