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载体。每一个姓氏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它们或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或承载着先人的辉煌与沧桑。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寻根之旅,探索一些常见而又充满故事的姓氏,揭开它们背后的汉字本义与寻根溯祖的奥秘。
李
汉字本义:“李”是会意字,篆文中上面是“木”,下面是“子”,“子”是小孩子的样子,大树的小孩子就像大树结出的果实。“李”的本义是李树或李子,是一种树木的名字,果实称“李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口味甘甜。
寻根溯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书记载,李氏,源于嬴姓。颛顼帝的重孙、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李家的先祖。当时,他任尧帝的理官(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以“理”为姓。他的后裔理利贞逃到今河南境内,靠树上的果实(当时称木子)充饥活命。由此“指树为姓”改为李姓,定居苦县。所以苦县是李氏的发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境内。
王
汉字本义:“王”字本义为天子、君主。在甲骨文中,该字是一个象形字,其字形很像一把很大的斧头, 最上面是斧柄,下面则是宽刃。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第二种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秦灭后,田氏子孙被废为庶民,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后人遂以“王”为姓。第三种出自子姓。比干是商王太丁的次子,为子姓,因比干本为王族,子孙改姓为王。现在的王氏族人一致把当年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居地,今山西省太原市作为发源地。
张
汉字本义:张是形声字,在篆文中左边是形旁“弓”,一把弓背的形态,省略了弓箭的弦,右边是声旁“长”。此外“张”也是星宿名,位于朱雀七宿中第五宿,其排列形状似弓,张挥观察天象以此发明了弓箭,在捕猎和战斗中大有功用,被挥氏族崇拜为氏族图腾。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相传,张姓出自黄帝之孙——挥。挥发明了弓箭,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也叫弓长,两字和一起,就是“张”字了。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解张”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从此也姓张。这是张姓的另个起源。关于张姓的发源地,基本认同张姓华人根在河南省濮阳市。
刘
汉字本义:“刘”的本义是杀、戮,含有大规模杀戮的意思,本义现在已经不用。现在,“刘”字多指姓氏。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出自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炎帝的后人祁氏被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为刘氏正宗。另一种出自周王室的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市),其后裔以封地为姓,即姬姓刘氏。还有一种出自他族、 他姓改姓或赐姓刘。刘姓的主要发源地在祁氏封地刘国和王季之子的封地刘邑,即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和河南省偃师市。
陈
汉字本义:“陈”字本义是指部队在山林、旷野行军作战时的阵形。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等史书记载,陈姓出自妫姓,祖先是舜的后代。东周初年,舜的第34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子孙中就有人以国名为姓。陈胡公被认为是陈姓的始祖。此外,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鲜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陈氏”被改为单姓陈。唐代,丘兹王后裔白永贵在内地当官,改姓陈。这也是陈氏的另外两个来源。陈姓的主要发源地应在妫满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杨
汉字本义:杨”的本字是“楊”,根据草书中的字形简化为“杨”。这里的“昜”(yang)并不是“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木易杨”是错误的。“杨”字本义是指喜爱光照耐旱的常绿乔木,古人就称此类的树为“杨”,多比喻男子的阳刚之气。
寻根溯祖: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杨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种。一种出自姬姓。主要有两支其中一支是以国为氏,另一支是以邑为氏。周宣王姬静的儿子被封在一个名叫“杨”的地方,建立了杨国。杨国被晋国所灭,后人为纪念故国从此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分封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的后代食我以封邑作为姓氏,其子孙便以“杨”作为姓氏,史称杨氏正宗。第二种出自赐姓。第三种出自他姓改姓。第四种出自他族改姓。杨氏主要的发源地在古杨国,即今山西省洪洞县。
赵
汉字本义:“赵”是形声字。本字“趙”左边是形旁“走”,像是一个人快步行进,右边是声旁“肖”,有一种说法表示“肖”为少吴时期东夷部落的鸟图腾,表示供奉于神案上的玄鸟燕子。本义为快步疾走的意思。现代“赵”更多的是作为姓氏和国名为公众所用。
寻根溯祖:据《史记》等史书记载,赵氏最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相传东夷部落首领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的后裔造父,是西周时周穆王的车夫。他用八匹千里马为穆王组装了一架快车。后来穆王出游时国中发生政变,造父驾此车一日千里,助穆王及时赶回都城平定了叛乱。穆王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赐给他,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因为赢姓氏族一直是以凤凰为图腾的部落,所以赵氏又被称作“凤的传人”。赵氏主要的发源地在山西省洪洞县。
周
汉字本义:“周”的本义就是作物生长旺盛,显出密密麻麻的样子,稠密、遍布而没有疏漏。甲骨文中的“周”,字形就像是古人耕作时的方田,每个小方格里的点,代表田里种植的农作物。
寻根溯祖:据《史记》、《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周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于古周国,即黄帝时以黄帝之臣周昌为首领的周部落,活动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也有说法称在太原)一带;第二支出自姬姓,始祖为黄帝的玄孙后稷,他的后裔周武王在都镐(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西北)建立了周朝,子孙姓周;第三支来自于北魏时南迁中原的鲜卑族的普屯氏、贺鲁氏,以及金时女真族的傲国氏和清朝时满洲八旗的周延氏。所以周姓有史可考的主要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西北的都镐。
吴
汉字本义:“吴”字本义为大声说话,是一个会意字。该字上边为“口”,其古文字形很像是张开的嘴;下边则像是打着手势的人的形状。“吴”后作为国名,春秋时期有诸侯国吴国,三国时有东吴。后“吴”泛指江浙一带,语言称为“吴语”。
寻根溯祖: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等史书记载,吴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出自姬姓。泰伯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宣父的长子,周朝建立后,武王封泰伯的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为纪念故土便以“吴”为姓。另一种出自舜的后代。舜的后代有被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而有吴姓。一说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代也有以“吴”为姓的。江苏省无锡市是先吴文化的发源地。
徐
汉字本义:“徐”是会意字,古时“徐”“余”通用。在甲骨文中,“余”表示搭于树上的简易茅屋,反映出先祖树上筑巢的艰辛生活环境。《说文解字》中说:“ 徐,安行也。”“徐”的本义就是“慢步走”“安稳缓行”。后来发展为副词,表示“缓慢地”“从容地”,如“徐步”。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出自赢姓,是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夏禹时若木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周穆王时,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即子爵)。后来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以国为姓,史称徐氏正宗。另一种是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第一族即为徐氏。还有一种源于他姓改姓为徐。徐姓的主要发源地在若木受封的徐国,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孙
汉字本义:“孙”字为会意字,其繁体字为“孫”,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其中,“系”可理解为继承、连接,所以该字的本义为儿子的儿子,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血缘关系。
寻根溯祖: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孙姓起源有三。其一源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姬姓。卫国姬姓王室后裔姬武仲为纪念祖父惠孙,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其子孙世居汲郡(河南省濮阳东北)。其二出自芈姓,为春秋楚国王族之后期思(今河南省淮滨)人孙叔敖之后。其三起于妫姓。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因故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书,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长居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市)。孙氏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省濮阳市、河南省淮滨市。
林
汉字本义:“林”字本义为丛聚的树木,即树木很多。该字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很像两棵并排在一起的树。现在的“林”字主要指树林、林木、森林。
寻根溯祖:据《通志·氏族略》等史书记载,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比干冒死进谏,被纣王挖心而死。比干的夫人陈氏带着身孕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为坚。后来陈氏投靠周,周武王因为坚生在林中,赐他姓林,从此有了林姓。林姓的发源地应为牧野,即今天河南淇县以南、卫辉以北的地区,但因比干庙在卫辉,所以林姓人就把卫辉作为自己的姓氏发源地。
据河南卫视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