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公布,作者戴安娜·阿西尔凭借《未经删节》再次入选豆瓣2024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这也是继《暮色将尽》荣登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名后,阿西尔再次上榜。
原来老去也没有那么可怕
记录的意义是什么?写下的文字到底有什么用?和大多数时常会陷入悲观的人一样,活了快半个世纪的阿西尔依然也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去面对,但她选择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衰老凋零”的过程,“市面上有那么多教我们如何保持青春的书,还有很多关于生儿育女的书,但是有关凋零的记录却并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在书中,她极尽坦诚地记录了自己的老年生活,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的新鲜体验。
前所未有的诚实是治愈畏惧的良药,阿西尔的讲述,让更多读者不再对未知感到恐惧,不会再因衰老而产生年龄焦虑。勇敢地夺回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权,没有人能定义你的黄金期。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但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即使进入暮年,依然可以随时开始一趟崭新的旅程。
76岁退休后,阿西尔发展了非常广泛的兴趣爱好:上夜校学习缝纫、坚持画油画、醉心于种植和园艺,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从一位图书编辑,变成了一名写作者。这种对自我的新发现令她无比欣喜,甚至帮助她克服了容易害羞窘迫的社交恐惧,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她发自内心地说出了那句: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关于绘画,阿西尔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读书时就很喜欢油画课,还曾短暂狂热地做过一阵‘周日画家’,可惜后来意识到工作让我很难有余暇继续,但至少我知道,我还是可以画点什么的。”退休后重新拾起画笔,虽然“不管我微薄的努力距离一个艺术家有多远,我都对那些课程充满感激,因为它给了我一个毋庸置疑的收获一一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画画之前好得多。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敏锐的洞察力。”
去享受生活本身,并非每一件事都必须要有意义。阿西尔在89岁时买了一株树蕨(即梭罗),将其种在院子里,本不指望它长大,但过了些日子“它长出了九片叶子,每一片都有十二英寸长”。在树干顶端,还有小小的突起,它们是新叶的开端,“我似乎都能看见叶片在运动”。
而园艺也给了她关于生命与人生新的启发:89岁又算什么呢?“生命令人惊异地宽阔无比,能容下许多互相对立的不同侧面。”
享受人生这个过程本身,老年依然可以有丰富精彩的生活,老年生活依旧可以打理得充满趣味与活力。阿西尔谈到自己对开车的执着,她一直到八十九岁还在坚持开车,就是为了挣脱老年人这副沉重的肉身,享受和年轻人一样的自由:“当你步履蹒跚地走向你的车,艰难地将自己蠢笨的身体挪到驾驶座上,慢慢放松,然后,瞧啊!你又正常了!你嗖地开出去,和所有人一样,恢复了自由,几乎恢复了年轻。”
这让诸多读者颇受触动:“人的衰老其实是逐渐失去自由的过程。你拥有的世界会一点点缩小,从全世界到你的城市,你生活的街区,你的房间,最后是床。”而会开车的意义就是,你的自由半径可以延长,“说走就走、谁都不求”的快乐可以续期。车是身体的延伸,是自由的半径,是你触达世界的尺度。谁说老了之后的交通工具只能是轮椅。
阿西尔通过自己的记录,让所有人知道,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依然有繁星闪烁;人生的暮色将尽,依然可以活得五彩斑斓。老年人依然可以不断成长,快乐变老。
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充满了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死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孩子们的青春一样,所以在还能够体会这一切之时,别浪费时间生闷气了!夕阳下的风景自有一番别样意趣,与其忧心于未知,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坦然地接受每一个阶段的自己,每一道皱纹都是岁月与人生馈赠的礼物,都是智慧的印记,年龄从来都不能限制你的美。
每一段人生,都未经删节
如果说“诚实地写作,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构成了《暮色将尽》,那么“我只是不想死得那么彻底,在离开之前想把我的人生重要时刻都记录下来”则是《未经删节》的意义。
“未经删节”的原意为“Stet”,在编辑校对里表示“不删,保留原句”。按照印刷厂的传统惯例,如果想要恢复已删除的文字,编辑会在该文字下方打一排小点,同时在页边空白处写上“未经删节”几个字。而这个书名和阿西尔搭配在一起,无比地贴切契合,像是很酷地向全世界宣告:“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正是那些琐碎与情绪,才构成现在的我,构成完整的我,我从不需要掩饰美化什么。”
《未经删节》写于《暮色将尽》前,那时阿西尔还没有因获得科斯塔图书传记奖而受到媒体与公众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她的讲述中,你却能完全一览她对于好作品的执着与标准。
在书中,阿西尔这样写道:“人们有时会问,为什么基塔·瑟伦利这么习惯于书写关于邪恶的文章,但我觉得如果有人在自己生命早期就陷入了如此灼痛的知觉并受困于此,那么她擅长这类写作就并不令人惊讶。我们普通人只是因为太过害怕,就算有所思考也不想沉湎其中。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都来源于人类与自身黑暗作战的渴望,试图了解邪恶也是这场战斗的一部分。”
时刻保持着自省与反思,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与魅力:“其实这些词语本来也无权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只要牢记这一点就能对抗忧郁。”人生没有标准模板,多样性的存在是多么珍贵。而作为讲述她过往编辑工作的一本书,阿西尔在《未经删节》中也是一针见血地揭开许多职场真相,比如“如何巧妙地避开那些职场烦心事,沉浸在自己喜爱的那些部分”是当下职场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同样作为“职场打工人”的阿西尔需要面对的日常,但是她的心态却出奇地乐观,人间清醒如她这样写道:“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周末加班和开早餐会,这两件事我深恶痛绝。”
工作虽是无法避免的,但休想剥夺我享受生活的权利。
而最辛辣的莫过于在最后期,阿西尔所在的出版社也面临着买书的人越来越少、投放广告越无效、甚至不得已需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资本不理解出版的意义,但阿西尔依旧保持相对的清醒与乐观:“即使最终徒劳,但就我们所见,人类仍然是进化的顶峰,无论黑暗的深渊有多深,生命依然在尽力享受和培育,并没有屈服于绝望而背叛。”
铭记这些,或许我们就终会抵达那一直艰难跋涉的光明。 据《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