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12月18日上午,引江济淮工程建成运营后首次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位于铜陵市枞阳县的枞阳蒲城街江堤渡口共向长江放流鱼苗80万尾。
增殖放流是指采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是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水利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效手段。
枞阳枢纽是引江济淮的长江引水口,是双线引江菜巢线的起点。这里鱼类资源丰富,更有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珍贵濒危水生野生物种。“我们放的鱼来自增殖放流站,目前站内养殖有100万尾共7个品种幼鱼。”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安庆建管处运营管理办公室工程师伍振介绍,引江济淮鱼类增殖放流站位于由原长河故道和新建引江输水渠道围成的梅林岛上,总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增殖放流站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生态配套项目,于2022年5月开建,今年4月建成投用,是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引江枢纽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为保护鱼类资源及鱼类物种多样性而修建的专门场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珍稀、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人工繁殖,将培育的苗种投放至长江的适宜水域,同时在鱼类增殖放流站设置专门功能区域,开展对江豚、鲟鱼、中华鲟等大型珍稀保护水生动物的紧急救护。
伍振介绍,此次增殖放流鱼的种类主要有鳊鱼、黄尾鲴、长吻 、刺鲃、鲢鱼、鳙鱼、胭脂鱼等种类。其中胭脂鱼、刺鲃属于珍稀鱼类。由于在枞阳船闸下游和平渡口等一带生活有江豚,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江豚的影响,增殖放流站饲养的一些鱼类通过每年定期放流的过程,可给江豚补充饵料。
今年是引江济淮工程建成运营后第一次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计划将于年底开始捕捞亲鱼,并进行人工繁育。开展放流后,还抽取了部分鱼苗进行荧光标记,以便今后回捕测算成活率,根据监测数据记录计算放流鱼类回捕量、存活率及自然环境生长情况。根据计划,含今年在内,5年时间里将分批向长江放流鱼苗总计400万尾。